中国道教有哪些建筑
道教的宫观祠庙等建筑,既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生动体现。道教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性质和用途分,可划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的坛台、修练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歇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宫、观
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说文》称“宫,室也”“室,实也,从一从至,至所止也。”宫室原指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中央封建集权制的加强,“宫”、“殿”才成了帝王宫室的专名。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神)授”的至高无上性,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连类以及,凡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傍名观,又名阙。”意思是宗庙或宫庭大门外两傍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至此,“观”似乎已成为道教庙字的专称。
治、室、庐、靖、馆
道教的宫观是源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所设的二十四治。《广弘明集》称:张陵时,“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可见,“治”乃道教祀神之所。到了晋代,除称治外,又称庐、靖或馆,它们的建筑皆很简陋,多以茅草结顶,并远离市镇。当时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深山结舍,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这也是远古人类穴居遗风的一种反映。
山中隐居修炼的茅草屋,与宫、观之类的高大建筑本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配合少量仪式,主要供静思、反省、斋戒修行的场所,一般直接称呼为茅室、草屋,也有些称靖室、静室。据道书说,对这类茅草屋、靖室,也只要求独立不相连清静无杂物,屋中也仅供奉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件而已,更像是书房。
东汉后期,很多信奉道教的人都在家中设置靖室,后来地区性的道教组织出现,有些靖室发展为活动中心,规模也大了起来,便改成治、馆,与个人使用的靖室有所区别。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有了很大的发展,治、馆这类场所斋醮之类的仪式法事增多,也逐渐由民办转为官办,不少由深山迁入城市,成为修道、祀神、藏道经的专门场所,而这些场所往往修筑有专用的高坛和塑造了较多的神像,也有较多的讲道传戒活动,所以称治称馆者越来越多。
道教宫观
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早期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大量吸收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土木。如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刘宋建崇虚观;萧齐和萧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建通道观、玄都观等。
隋唐时期道教的醮仪道场与宫廷的祭祀逐步合而为一治、馆也因此而升格。宫观在这时候就成了道教场所的正式名称。隋唐时期建立的道观,既多且大,与原始神祠的种种联系逐渐疏远。唐高宗乾封元年,尊老子"太上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开元二十九年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宫和紫微宫。此后,规模较大道观多称为宫。
宋太宗赐华山道士陈抟为“希夷先生”在全国各地大修宫观;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建玉清昭应宫。此后道教在宫观内才开始普遍塑神像供奉。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儒家的宫、堂、厅、门、阙等官方建筑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中。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和孔庙、书院等建筑,在型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到12世纪中叶,全真道兴起,全真道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仿照佛教禅院,并建立起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
而在风景名胜区建筑的道观,除了祭祀系统的建筑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阁、亭、榭、塔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供人游览。
庙
“庙”最初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段玉裁曾言“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意思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庙的。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以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所以“庙”才指庙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比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等等。由于祭祀名山大川、土地城隍等神的祠庙历来都由道士主持,所以许多这类祠庙也成为道教建筑。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