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情人节——七夕
俗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博,各民族传统节日共有数百个之多,其中以汉族的节日习俗占主流地位。传统节日中各类民俗事象最为人们熟知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下元节、腊八、除夕等,这些节日都是由农历来确定。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
夕
七夕的来源
农历七月七日,不仅是个神秘而又浪漫的日子,而且还是一个很热闹的民俗节日。人称“七夕节”、“乞巧节”或“情人节”。
七夕的核心,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奇。相传凡间贫士牛郎与老牛相依,天帝之女织女因厌天宫寂寞而下凡。老牛指引牛郎取其羽衣,二人结为连理,男耕女织,育有子女。后天帝察觉,以金簪划银河相隔,仅允每年七月初七借鹊桥相会。
这一传说渊源甚早:先秦天文记载已现牵牛、织女星踪,汉代《古诗十九首》赋予其人格化的相思,至魏晋南北朝,情节渐趋丰满,终成今之样貌。
东方情人节
古之七夕,并非纯粹情人节,实为女子祈智慧、求巧手的 “乞巧节”—— 穿针乞巧、礼拜织女,既盼习得技艺,亦望觅得良人。而牛郎织女 “相爱却隔银河,坚守鹊桥之约” 的故事,为节日注入浪漫底色。这份对爱情的执着与怅惘,让七夕在现代渐成 “东方情人节”,成为情侣传情的专属时刻。
从星宿崇拜到爱情象征,从女子乞巧到全民浪漫,七夕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终成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浪漫符号。
相对于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更多了一份诗情画意和神话色彩。随着道教信仰与民间传说的流转,掌管世间姻缘的月老仙师,渐为世人推崇,信众遍布,民间亲切称其 “月老”—— 他是专司婚姻的红喜神,亦即媒神。
早在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杜陵韦固于宋城遇一老者,倚囊坐阶,对月检书。韦固问所检何物,答曰 “天下婚牍”;又问囊中药,曰 “赤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 这位月下检书、囊藏赤绳的老者,便是后世奉为婚姻之神的月老。他执红绳、记姻册,一线牵起万世情缘,无论未婚求偶、已婚求和,皆可向其祈请。七夕之日,若诚心祈拜月老仙师,便可得神明加持,助千里姻缘一线相牵。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从汉代开始,七夕就与乞巧活动密切相关,逐渐发展成为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
七夕节所倡导的爱情忠贞和美好生活追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文化价值通过民俗活动、文创产品等形式传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妥当处理,谢谢!)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