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 千年民俗中的岁末礼赞——腊八节
千年民俗中的岁末礼赞
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民众生产生活的经验智慧,以丰沛的节俗内容与多元的节日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腊八节,定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其源头可追溯至古老的蜡祭与腊祭,无论在传统农耕社会还是当代,均以独特的节日仪式、文化空间与丰富俗活动,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亦是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关键一环。这一节日最初无固定日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于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民间流传“送信儿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八既是一年的终章,亦是新春的序曲,标志着春节的启幕。自此,年味渐浓,家家户户进入“忙年”节奏:杀年猪、打豆腐、腌腊肉、备年货;腊鼓声里,人们载歌载舞,在欢腾中除旧迎新。
承古礼祭典,驱疫盼新安
酬神祭祖,祈岁丰年
传统农耕社会对时序格外重视,“岁时伏腊”的习俗便源于此。“伏腊”原指“伏祭”与“腊祭”之日(夏有伏祭、冬有腊祭),后泛指节庆。其中腊祭是古代岁末重要祭祀,核心包含“蜡祭”与“腊祭”两种形式:
蜡祭:周代已有“大蜡”“八蜡”之礼,《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祭祀的八位神灵均与农业相关,旨在“酬百神、祭祖先、庆丰年”。周代以后,祭祀神灵增至百余位,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皆重视——《礼记·杂记》中,孔子与子贡讨论蜡祭时便提及“百日之蜡,一日之泽”,足见其作为岁终农事大典的重要性,祭后人们宴饮欢醉,共享丰收喜悦。
腊祭:侧重祭祀祖先与“五祀”(门、户、井、灶、中霤之神)。《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人们于冬月向天宗祈求来年收成,既缅怀先祖,也犒劳农人,为一年劳作画上句点。
驱邪纳吉,延续古仪
远古蜡祭、腊祭中的傩舞逐疫、击腊鼓迎春之俗,在腊八节俗中延续发展,形成“大傩”仪式,核心是“驱鬼邪、纳吉祥、迎新春”。
《吕氏春秋·季冬》高诱注明确“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可见先秦大傩已具完整形态,且不限于腊月举行。
汉代后,大傩逐渐集中于腊八或除夕,《后汉书·礼仪志》详细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仪式由方相氏率领,以驱逐疫鬼、趋吉避凶。
后世傩仪不断演变:唐代称“打野狐”,方相氏增至四人,伥子达四百人,敦煌文献《进夜胡词》中,驱傩者以“夜胡儿”之名呼号逐鬼;宋代则以值殿将军、判官、钟馗等形象替代传统方相氏与十二兽,《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及《大傩图》均记录了宫廷与民间的盛大傩舞场景,民间还出现“打夜胡”——贫者三五人为队,扮神鬼、敲锣鼓沿门乞钱,兼具驱祟与娱乐属性;清代《清嘉录》记载的“跳灶王”(乞儿扮灶公灶婆乞钱),虽从仪轨演变为民间表演,却始终保留“驱祟除灾、求福纳吉”的核心寓意。
腊八饮食
八腊货存年味,粥暖腊八香 节庆饮食是中华民俗的独特符号,腊八节的代表性饮食莫过于“腊货”与“腊八粥”。
腊货
腊月贮珍,耐存祈安 古人将禽兽干货统称“腊”,腊月腌制的鱼肉、蔬果等亦属“腊货”。古时腊日有贮腊水、制腊肉、酿腊酒之俗,民间认为此时所制食物经久耐存——“腊中贮水,来年治一切疾病,制饮食,腊八日水尤神”,腊八日的腊水更被视作“神水”,承载着对健康的期许。
腊八粥
腊八粥的起源与“腊八祝”及“赤豆驱邪”习俗深度关联:古腊日,人们以蔬果干物熬粥敬献五谷神,称“腊八祝”(“祝”与“粥”同音,后演化为腊八粥),以此感恩丰收、祈求来年顺遂;另有传说,上古颛顼氏之子死后化鬼扰人,而恶鬼惧怕赤豆,故人们以赤小豆熬粥,借“赤豆打鬼”之意祛疫迎祥。
至宋代,人们把喝豆粥之俗与佛教佛祖传说结合起来,原有喝粥驱邪之意渐渐淡化,腊八粥与佛教佛寺的关系越发紧密起来。
此外,腊八饮食还包括腊八蒜、腊八腌菜、腊八酒、腊八豆等,皆为应时应景的民俗符号,兼具驱寒养生之效。
腊八节的习俗与饮食,凝练着先民对生活的期许,其寓意与象征可归为三类:
1、丰收与富足:腊八粥食材丰饶,是过往一年农业丰收的具象体现;岁末喝粥亦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2、吉祥如意:受佛教文化影响,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悟道日,喝腊八粥寓意沾染吉祥;粥中红枣、桂圆、莲子等食材,亦在传统观念中象征吉庆,进一步强化此寓意。
3、祭祀祖先与传承孝道:腊八祭祀祖先,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亦承载“祖先庇佑家族”的祈愿;祭祀仪式更在代际间传递尊老敬祖的孝道文化,凝聚家族情感,助力民俗传承。
作为春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腊八节与其他春节相关节日协同,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元、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整体。它在节日仪式(腊祭、傩舞)、饮食(腊货、腊八粥)、空间(家庭团聚、民间活动)等文化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持续传承着中华民俗的深厚底蕴,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