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之国,全世界第一个烧出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是百姓的日用品,是王公贵胄的奢侈品,还曾是中国最为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一度被欧洲的贵族疯狂追捧,拥有一件中国瓷器是富有和高贵的象征。
现在去到博物馆,瓷器也是极其主要的藏品,在很多博物馆藏品数量上都占着较大的比重。在拍卖场上,瓷器也是最主要的中国艺术拍卖品类之一,并且价格都非常不便宜。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不得不知的中国瓷器发展史吧。
三国两晋南北朝
瓷器,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烧制,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时期。那时景德镇称谓“新平”,已开始烧制瓷器。这时期只有黑瓷、青瓷两种,外观很单调。
东汉末年分三国,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终于迎来了一位新人,白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瓷”横空出世。所谓的黑、青、白瓷,是釉料里的含铁量决定的:釉料里面铁含量超过4%,烧制出来就是黑瓷;在1%~3%之间,就是青瓷;低于1%,就是白瓷。
唐代
唐朝时期,景德镇被更名为“昌南”。有人说,“CHINA”最早的意思为“陶瓷”,由“昌南”音译而来。可见当时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国外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唐代还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唐三彩”。但是,唐三彩其实不是瓷器哦,它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尽管如此,唐三彩也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因为它毕竟有多个颜色,并且现在在价格上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宋代
宋朝时期,是瓷器百花齐放的时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官、汝、钧、哥、定。其中“汝、官、哥、钧”属于青瓷系;“定”主要是白瓷。彼时景德镇的青白瓷,“青中带白,白中闪青,沉静素雅,莹润如玉”。博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喜爱。于是宋真宗就以其年号“景德”赐名给昌南。从此,景德镇成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瓷器在北宋和南宋时期都处于发展与繁荣的阶段,北宋与南宋的瓷器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其制瓷工艺也在前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并逐渐精细,制得的瓷器 愈发精美。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钧窑,虽然颜色非常不像青瓷,但是它确实是属于青瓷系的。前面我们说到,釉的颜色是因为里面的含铁量决定的,而钧窑则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一点儿铜,结果没想到,竟然烧出了渐变的紫红色,人们评价钧窑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并且在宋代,还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宋真宗赵恒有5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是不是发现其中一个有一点点熟悉,宋真宗在他用景德年号的期间,赐一个烧造青白瓷的原名叫“昌南镇”的地方为“景德镇”。不知道他赐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在后来,这个地方以这个名字成为了全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元代
元朝时期,中国瓷器的百家争鸣时代终结,景德镇一枝独秀。在青白瓷的基础上,烧制了“卵白釉瓷”;用波斯的苏麻离青釉料,烧制了蓝色的“青花瓷”;除了蓝色的青花,还有红色的“釉里红”、红蓝搭配的“青花釉里红”。
明代
明朝时期,景德镇更加一发不可收拾,烧制了多种颜色的瓷器。统称四大类: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
釉上彩,也就是在釉表面上的颜色,因为一般的颜色,经不住一千多度的高温,所以景德镇就先将瓷器烧出来,然后把颜色画在釉的表面,再放进窑里进行一次七八百度的低温烧造,这样可以使得颜色不会掉。但颜色不丰富,不像调色盘那么多,因此只有三彩、五彩这样子。
区别: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
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因其纹饰中釉下青花色与釉上彩色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而得名。斗彩瓷于明代成化时期(1465-1487),由江西景德镇窑创烧。其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斗彩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2014年4月8日,苏富比公司上拍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人民币竞得,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群鸡”。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在这个阶段,技术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从前,景德镇的工匠几乎已经可以调控色彩,有着非常多的颜色。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审美标准也随之更进一层,此时脱颖而出的是--霁青、霁红、甜白。这三个好像文艺青年名字的釉彩也被称为“三大上品”,是千金难买之物,其中霁红和霁青还被称为宝石红、宝石蓝。
清代
清朝时期,景德镇制瓷技术突飞猛进,霁青、霁红、甜白三种釉彩,烧制的可谓登峰造极。还结合了西洋文化,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
康熙酷爱西洋文化,引进了西画技法、颜料等在瓷器上作画,因而有了珐琅彩。珐琅彩是一种纯宫廷釉彩,制作流程是让景德镇先把器物烧好,但是先不“装修”,送到清宫里面的造办处,让宫廷技师绘画再烧制而成。
珐琅彩是纯进口的,因为它所使用的颜料都是国外的。在康熙末期,受珐琅彩的影响,在原本五彩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中西合并的全新釉彩--粉彩,这个彩既有中国颜料和中国技法,也有西方颜料和西方技法。
珐琅彩和粉彩所包含的颜色非常丰富,因此在瓷器上作画的发挥空间也就大了。清朝瓷器的样式就此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瓷器水平。瓷器不仅仅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还是我国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各朝各代的艺术家都需要一种表达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艺术抱负,瓷器就是其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中国瓷器还是一种文化,各朝各代所出土的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不再局限于本国,已经渐渐推向世界。
“瓷器”的英文名是“China”,与“中国”共用一个英文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瓷器的起源、发展与繁荣,不仅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还是世界文明的一个进程。制瓷业是中国手工业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手工业的一份子,制瓷业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标杆。
世界瓷都
景德镇,世界瓷都,一个为瓷生、为瓷兴的地方。高岭土和釉料,经过炉火的洗礼,浴火重生,变得像玉石一样精美。一座景德镇,看尽中华二千年瓷器文明史。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记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
清末民初,中国陶瓷业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手工制瓷业已达世界巅峰。“瓷都”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一直都在被各国学习、模仿。机器制瓷,日本和英国有超越之势;但手工制瓷,各国均难望其项背。究其原因:两千年制瓷文化的传承,制瓷大师们的气质,岂是说模仿就能模仿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三千年的历史中就贯穿着瓷器文明,这些精美的瓷器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
瓷器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瓷器文化,需要我们去不断地传承与发扬,让古往今来的人们认识中国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 。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