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基本知识】灵宝派

20.png

灵宝派

灵宝派,始于东晋末年,奉葛玄为祖师,活跃于江南一带,本山为阁皂山。该派是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和相关科仪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传与主修《灵宝经》系而得名,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历史形成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张鲁降曹后,曹操令天师部众北迁,天师道众遂散布天下。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活动的限制,天师道的发展暂时停滞。但是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师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其中葛玄、葛洪祖孙二人之流派并称为葛家道。葛洪曾孙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编修了大批“灵宝”类经书,并逐渐形成了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道教经典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葛巢甫以《灵宝五符》为主要思想素材,编著《灵宝经》。《灵宝经》30余卷,罗列了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至唐代,灵宝经法、修炼理论渐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并称为符箓三山。

传葛玄在天台山修行学道,感通太上老君,老君遣三真人下降传授葛玄《灵宝经》法等33卷 ,葛玄又传郑隐及其兄葛孝爰,葛孝爰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巢甫。至晋安帝隆安末年(401年)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制定仪轨,灵宝派盛行于世。

信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灵宝派提倡修道者应该不仅仅只求个人成仙,还要借帮助别人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因灵宝派重视劝善度人,故比侧重个人修炼的上清派拥有更多的信徒。这也是该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重要特点。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为主。但因《度人经》的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强调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在存神、诵经、修功德以及轻丹鼎、贬房中等方面与上清派相似,但在注重符箓科仪方面则近于正一道。灵宝派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其斋戒礼拜仪式在道教各派中最为完备。陆修静(406~477)的贡献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则为更重要的传人。陆修静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天师道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自称“三洞弟子”,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的创建有着突出的贡献。陆修静对灵宝经书进行了系统整理,改变了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编出《灵宝经目》。他还对一些灵宝经书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陆修静系统撰订了斋醮科仪。他总结以往经验,重新编修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其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在天师道旨教斋基础之上,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据其他资料记载,他还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 《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在继续撰著斋仪时,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陆修静的建树被后世道士广为赞誉。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服务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