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史=《周易》改造史

20.png

国人必读

作为华夏历史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典,《周易》是华夏文明当之无愧的元典,早已成为国人必知必读的文化典籍。

一知半解

作为国人必知必读的经典,三千年来所有研学者对于《周易》却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可以说都完全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以,没有例外。

所谓的易学史

那么三千年易学史都研究了些什么呢?

由于本义不明,《周易》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富弹性的经典,三千年来的研究者都在通过将自身关切映照于《周易》之中,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都在研究每个人自以为的易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周易》进行改造,以便为己所用。总之三千年易学史就是个杂烩史,各种稀奇古怪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混杂进来,唯独没有一个符合本义的正解,美其名曰“千人千易”。

《周易》改造史

三千年易学就是一部层层叠叠的"《周易》改造史"。

《周易》被改造为筮书

从《左传》可知,春秋之际,易学纯为王室占筮技术,《周易》就是一部占筮手册。

后来汉代京房的纳甲体系、邵雍的梅花体系等,更是将《周易》改造成了术数工具。

郭璞将易学与堪舆术结合,开创风水易学支流。

《周易》被改造为哲学

《易传》作者将《周易》升华为宇宙论("易有太极")、认识论("观象制器")、阶层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体系。

阴阳观的引入更是强化了《周易》的哲学意蕴。

《周易》被改造为象数之学

最为汪洋大观的,还是所谓的象数易学。

象数易学的易学理论基础是观象系辞(当然这是谬论、不成立的),由此衍生出来一系列的象数理论。比如八卦万物类象说、天人感应说、卦气说等等。现代的科学易其实也是象数易的一种。

这种持续改造的深层机制,在于《周易》符号系统的"空筐结构"特性:阴阳爻的组合既似数学公式般精确,又如哲学语言般开放。每个时代都在这个筐中装入自己的思想果实,从董仲舒的灾异论到王夫之的启蒙思想,莫不如此。当代量子物理、系统论等学科与易学的对话,不过是这一古老传统的最新篇章。

但是,后世易者钻研的这套《周易》符号系统,其实是在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这个期间逐步定型下来的,比《周易》本经晚了七八百年。构成这套符号系统的基本概念,比如阴阳八卦,都与《周易》本经无关。

研学《周易》,还是需要了解一点历史的。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