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河洛文化期待繁荣兴盛

20.png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忘不了的老家河南!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特色和标志。新时代河洛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传播,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大事。

河洛文化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河洛郎”为特征、夏商周三代文化为根脉、汉魏隋唐宋盛世文化为主干、古都洛阳所凝聚的历史文化精髓为核心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图片来自百度)

河洛文化发展喜中有忧,未来期盼更加繁荣昌盛!

一、认知方面的争议和政策落实上的差距

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无可争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河洛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与齐鲁文化、关中文化、楚文化等相比差距明显,认知偏差和政策落实应予正视。

1.对河洛文化的认识存在模糊化、地方化倾向

2019年9月中央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沿黄各省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都很重视,甘肃、青海狠抓河湟文化,陕西突出关中文化、山东集中齐鲁文化,还有内蒙古的河套文化和山西的三晋文化等。

目前对河洛文化的认识,有的只是笼统讲黄河文化,不提更不具体讲河洛文化;有的只提中原文化,不讲甚至替代河洛文化;有的认为河洛文化是一般的地方文化,那是如今三线城市洛阳的事等等。

近来学术界关于中原学、河洛学、洛阳学的关系争论甚多,莫衷一是,河洛文化实际上被模糊化、地方化、边缘化了。

2.河洛文化政策落实上的偏差现象

2019年国家黄河战略正式确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黄河文化和文旅产业非常重视,政策、项目、资金接踵而至,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查阅有关政策文件喜中有忧,比如《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没有看到河洛文化四字,有关方面也没有出台河洛文化专项规划。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职能分散于宣传、发改、教育、文旅、社科等部门,河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有关项目急需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二、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地理空间的一般属地文化,更不能困于当代行政区划的割裂和束缚。

1.各自为政,地域性割裂

因行政区划调整,巩义、登封、汝州、渑池等河洛文化核心区与洛阳市割裂,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复设立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只限洛阳市辖区。如今郑州讲嵩山文化,开封说宋文化,三门峡突出仰韶文化,郑汴洛协同不力,历史文化爱好者争议颇多。

其实自古巩洛、嵩洛一体,巩义、登封在历史文化上与洛阳不可分割,嵩山文化自然是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登封嵩阳书院大门两侧楹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图片来自百度)

开封和洛阳在宋代分别为东京、西京,宋文化中心实际在西京洛阳,代表人物如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二程洛学和《资治通鉴》就是典型文化标志。开封禹王台公园御书楼现在仍悬挂有康熙皇帝御书“功存河洛”匾额。

2.建制缺乏,学术影响力不足

目前我省河洛文化研究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家河洛文化公开学术期刊,郑大、河大等重点高校没有一个正式的河洛文化综合研究院和河洛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学科点,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没有实体化。

省驻洛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虽设立了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但没有实体化,专职研究人员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与山东儒家文化和湖北楚文化相比研究力量薄弱,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徘徊不前。

3.河洛文化标志性遗存令人堪忧

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系列文旅规划和政策,河南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如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获得了空前政策和资金支持。

但是,众多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任重道远,如洛阳邙山陵墓群、五大都城遗址,还有孔子入周问礼碑、洛宁县洛出书处等文化意义非凡的河洛文化标志性项目现状堪忧。

三、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河洛文化

2019年国家黄河发展战略正式确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项重点任务,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国家战略:黄河文化四大地方文化之一,排序第二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图片来自:智库文化学者杨兆波)

这说明黄河文化在河南就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在河南就是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就是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独特标志和最大特色。

这是国家黄河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和对河洛文化地位作用的权威认可,河洛文化是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的灵魂、旗帜和标志。

2.政策推动: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河洛文化片区

国家黄河发展战略2019年正式确立后,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随即批复同意洛阳市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全国东中部地区少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3年国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河洛文化片区”并明确河南省段黄河文化建设重点任务。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富,大遗址保护开发成绩喜人,以二里头夏都、隋唐都城、汉魏故城、大运河等博物馆建成运营为代表的东方博物馆之都世人瞩目。世界古都论坛连续举办,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落户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升格厅级等等。

3.学术地位:国家级河洛文化学术团体及海内外影响

洛阳市历史学会和海外联谊会于1989年9月首创,1990年、1991年连续三年在中秋佳节举办了第一、二、三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全国政协和河南省政协正式成立了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这是全国政协主导的唯一研究弘扬地方文化的国字头学术团体,会长一般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担任。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以洛阳第一、二、三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为基础,先后在洛阳、郑州、安阳、平顶山和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台湾等地共举办十八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其中在台湾举办两届。

例如:2023年2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十六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主题为“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地位和影响,也进一步强化了河洛文化的学术地位和重要作用。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先后在郑州、开封、洛阳举办,这对提升河洛文化国内外影响、促进台湾同胞海外华侨文化认同和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6年是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二十年,也是第二十届河洛文化研讨会举办年,如何策划并推动河洛文化高质量发展令人期待。

四、我们对河洛文化的理解与努力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河图洛书在此诞生,洛阳是儒学奠基地、道学产生地、佛学首传地、玄学形成地、理学渊源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源远流长。

1.河洛文化具有中华源、民族根、文化魂的显著特性

一般认为,河洛文化核心区是以洛阳为中心、涵盖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河洛地区,西至潼关、华阴,东到郑汴,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一带。广义河洛文化圈则涵盖河南全部。

河洛文化不能作为一般地方文化看待,是黄河文化的母体和主干,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具有中华源、民族根、文化魂的显著特性,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突出特征。圣河黄河、圣山嵩山、圣城洛阳是典型标志,河洛文化主导和影响了我国各地地方文化,包括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客家文化。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亿多客家人的民族血脉和精神纽带,是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的文旅灵魂和独特标志。

2.洛阳文旅发展成绩喜人

近年来,洛阳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汉服热现象全国热议,其深层次原因源于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自信。

概括起来,近年洛阳文旅发展可以总结为“一二三四五”:

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旗帜,推进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两项政策,主要是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文明试验区,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成绩喜人,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非遗项目得到空前保护弘扬。

三大节会,主要是中国牡丹花会、世界古都论坛和国家级河洛文化研讨会,包含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客家文化研讨会。

四新理念,就是倡导“颠覆性创意,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沉浸式体验”新文旅理念,洛阳文旅现象令人瞩目。

五张好牌,就是打好“黄河文化”“盛世隋唐”“伏牛山水”“国花牡丹”“工业遗产”文旅“五张牌”,集中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重要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

五、更加繁荣兴盛的美好未来

2025年5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针对龙门石窟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河南省委书记近期批示“河洛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要预立亨通”,并强调要“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9月15日,省委常委会在研究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有关文件时强调:“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河洛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高举保护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大旗,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黄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战略,最大不同点就是文化定位不同,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独特标志,与河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文化相比,既是中华民族根文化、源文化,更是国家核心、主干文化,必须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有独特地位,更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中有项目支撑。

河洛文化与狭义上的中原文化高度重合,实践中简单用中原文化代替河洛文化得不偿失。河洛文化就是河南历史文化的最大特色,目前河南各地所讲的仰韶文化、殷商文化、嵩山文化、宋文化等,其实都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一定要高举河洛文化大旗,正确处理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联系,依托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大遗址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优势资源,创建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加快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区、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更好发挥河南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独特地位和突出作用。

2.做实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世界级知名国际文旅目的地

从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和东西方文明对比看,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所代表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郑州、西安和洛阳理应联合起来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共襄中华文明复兴大业。

2020年10月,国家颁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2021年5月,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签署《协同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但实际上跨省合作非常困难,近年来落地见效的成果不多。工作推动中可以先易后难,从比较好操作的文旅合作入手,建立并促进郑州、西安、洛阳等市文旅联盟,联手打造彰显东方文明的世界级知名国际文旅目的地。

同根同源、同是炎黄子孙,同心同德、同绘华夏愿景。陕西、河南分别办好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把世界古都论坛(洛阳永久会址)建成国家“一带一路”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3.搭建根亲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河洛文化海内外根亲凝聚力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

老家河南,根在河洛,河南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客家人认祖归宗意识很强,客家大姓多数郡望堂号源于河洛,客家人和很多台湾同胞自称“河洛郎”。

(图片来自百度)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根脉相连,是连结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尤其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2024年在洛阳举办的第33届世客会主席团已确认洛阳“客家祖根地”,并确定每两年在洛举办一次“全球客家寻根问祖大典”。

要继续办好郑州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全球客家寻根问祖大典、固始根亲文化节、濮阳张氏文化节等,深入挖掘河南根亲文化优势,筹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加强豫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河洛与客家根亲姓氏渊源、血缘血脉、族群迁徙等文化内涵,增强客家人和台湾同胞对老家河南的归属感、认同感,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4.深化全省河洛文化研究,提升河洛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

河南历史上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深化河洛文化研究是事关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一件大事。河南省要正确处理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关系,真正确立河洛文化在河南文化强省中的统领和灵魂地位。

支持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年度河洛文化研讨会,成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会,组建综合性实体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院,创办国家级河洛文化学术期刊,培育河洛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学科。

重点实施河洛文化数字化工程及云服务平台,确定一批河洛文化重点课题,编纂出版河洛文化研究丛书和通俗读本,打造河洛文化国内外标识体系,讲好传播好新时代河洛文化故事,进一步提升河洛文化国内外影响力。

5.支持洛阳河洛文化核心区建设,争创全国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高地

洛阳是历史上河南府所在地,是公认的河洛文化发源地和核心区。洛阳与郑州理应错位发展,争取国家文旅部支持把巩义、登封、汝州、渑池等纳入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突出保护传承弘扬河洛文化,聚焦建设全省文化中心、全国文旅高地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重点支持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建设,支持二里头古城遗址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建好用好国家夏商文明研究中心,支持洛阳高校为主体成立综合性实体化河洛文化研究院,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对口帮扶省驻洛高校河洛文化研究工作。

支持洛宁县早日建成洛书文化广场,同时提升改造孟津龙马负图寺,使其发展成为“河图洛书”的研究中心和炎黄子孙的文化圣地。 

6.强化省级层面组织领导,出台河洛文化三年行动规划

河南省要早日成立高规格河洛文化工作专班,省委宣传部具体统筹整合全省相关部门资源,牵头争取把河洛文化研究列入全国重点社科研究项目和河南省兴文化工程重点项目。

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应列入河南省和洛阳市“十五五”规划,并制定三年行动规划,明晰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尽早确定学会组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传播平台等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谋划推进一批河洛文化标志性重点项目,制定实施河洛文化海内外阐释传播凝聚工程,打造河洛文化国内外标识体系,讲好传播好新时代河洛文化故事,加快推动河南文化繁荣兴盛和文旅强省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在项目申请、资金补贴、文化名家、省级优秀教师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切实解决河洛文化研究领军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

结束语:“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自信自强。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更离不开河洛文化的传承弘扬。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河洛文化,积极推进新时代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河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服务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