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觉浅:伏羲画卦负图
龙马负图寺位于会盟镇雷河村,北临黄河,南依邙山,紧邻207国道。虽已开发成旅游景区,却作为一处闻名遐迩的人文圣迹,值得人们去拜谒、探寻和品味。而这一切,都与传说中或史册里的一个人、一匹马、一张图有关。 几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在孟津东部图河与黄河相接这一带,一位叫伏羲的神人,发现了一匹神兽龙马,画出了一张神图,并且“则图画卦”,“一画开天”,从此迎来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后来,人们为纪念伏羲的伟大贡献,建庙立寺,奉祀祭拜。我们先看看现在的龙马负图寺。龙马负图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与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因有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该寺占地40余亩,现为三进院落结构,一进为山门和鼓钟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大殿,三进为三皇殿。其中的伏羲殿是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砖木结构,顶覆双色琉璃瓦,庄重肃穆,古色古香。殿内正中供奉伏羲塑像,墙壁嵌有宋、明、清历代名人名家书写的碑刻十余通,主要记载和歌颂伏羲画八卦、开天地的业绩。2009年9月,伏羲殿及碑刻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马负图寺暂且介绍到这儿,我们一起先听听伏羲、龙马和河图八卦的故事。山门
鼓楼
伏羲大约生活在公元前8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时期。记载伏羲出生、相貌和事迹的古籍很多,伏羲在历史上的称呼也很多。伏羲氏,又号庖牺氏、太昊、宓羲、伏牺、春皇等,还叫牺皇、皇羲、太皥等等。《史记•补三皇本纪》说:“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讲明了伏羲的妈妈华胥,于雷泽湖畔,踩到了神人足迹而怀孕,在成纪(今甘肃天水)生下了伏羲,后来继天而王“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虽长相奇异,却有很高的品德,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为中华民族做了很多好事,被誉为“三皇之首”、“千古第一帝”。伏羲都做了哪些好事呢?后人总结了伏羲主要有八大功绩,即改巢穴,创熟食,养牺牲,结网罟,制琴瑟,正姓氏,画八卦和造书契。也有人加上伏羲与女娲造人、以龙纪官治海内两件事,总结出十大功绩。 这当中,画八卦,代替结绳记事,是伏羲在我们洛阳创造的最辉煌的功绩。
传说有一天,伏羲来到黄河岸边,发现河中有一只龙头马身,长有鳞片和翅膀的怪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马。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描述道,“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文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伏羲几经周折,降服了龙马,先依据龙马身上的毛旋,画出了一张草图。后来又经过仔细观察,苦思冥想,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演绎出至今令人称奇的八卦图。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代表了八个方位,反映出天气气候的各种变化,“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事之情。”一长一短两个简单的符号,犹如伏羲在天人之间,画出了一根小小的横线,横线或连或断,上下排列。像雪花一般的图案,揭示出宇宙与人世间的奥秘,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让人类摆脱愚昧无知的混沌时代。后来出现了文字,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世人纷纷赞誉伏羲为“凿破鸿蒙”、“百王之先”、“人文始祖”。据传伏羲生于农历正月十六日,“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在位110年。伏羲氏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始,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如日月经天的贡献,数千年来,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怀念和崇敬。如今,在孟津县有许多村名、地名,都与伏羲画卦有关。例如伏羲发现龙马的图河,追降龙马路过的上河图、下河图村,圈养龙马的马庄村,追龙马见图的孟河村,研究龙马身上图案的负图村等等。这些沿用至今的村名地名,既是对伏羲“则图画卦”在孟津的有力佐证,更是对伏羲“一画开天”注入文明的一种纪念。而位于雷河村的龙马负图寺,始终如一供奉祭祀的神祇,就是伏羲。
伏羲殿
《孟津县志》记载,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一千六百多年来,龙马负图寺多次易名。最初叫浮图寺,唐高宗时期,改为兴国寺、负图寺,天宝年间,毁于“安史之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原址复建新寺,改名伏羲庙,清代重修后,更名羲皇庙。新中国建国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定名为龙马负图寺。
历经千年风风雨雨,龙马负图寺一直是人们尊奉伏羲、弘扬佛法的场地,或寺或庙,延续着香火,昭示着民心。清代《孟津县志》记载:“寺在孟津县西,始名负图寺。晋天竺僧佛图澄西来,住锡于此。”说明负图寺在佛图澄到洛阳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位印度高僧也成为在负图寺传道弘法的第一人。
佛图澄,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位“神人”。《晋书•佛图澄传》中说:“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又说姓湿,为西域龟兹人)。少学道,妙通玄术。”《高僧传》讲道:“志弘大法,善诵神咒。既善方技,又解深经。”史书说他于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弘法三十多年,成为中国佛教早期的一代宗师。
晋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中国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期。三年后,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占据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佛图澄经人引见,结识了石勒,并得到两任皇帝的推崇,称其为“国之大宝”,在朝廷中的名望地位,确实非同一般。
朋友们都知道,石勒、石虎在历史上皆以残忍滥杀而留下恶名。佛图澄目睹生灵涂炭,利用与二石的关系,以慈悲戒杀教义,经常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据说有许多人因此而获救。在佛图澄的苦心劝谏下,石氏的暴虐统治也多多少少有所收敛。
佛图澄还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使佛教在后赵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史载:“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受业追游,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创造了当时佛教东传中原地区以来,建寺的最高纪录。晋穆帝永和四年(348),佛图澄圆寂于邺宫寺,世寿117岁。佛图澄位列《高僧传神异》之首,有“天下第一神僧”之称。
伏羲距离我们的年代,虽说过于遥远。但他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始终没有忘记。白马负图寺作为伏羲的祭祀地,从古至今,很多的皇室贵族、朝野名流都来此凭吊谒拜,学习伏羲的“感人事迹”,缅怀伏羲的丰功伟绩。唐朝诗人高适来过,写出了“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的诗句。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来过,发出了“一望烟波溟,神龙远匿声”的长叹。 理学大师“二程”兄弟、邵雍、朱熹来过,分别留下了《伏羲圣像赞》、《乾坤吟》、《河图赞》等不朽名篇。明代书法家王铎来过,挥就成《龙马记》的传世珍品。滔滔黄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巍巍邙岭,承载着华夏文化的精髓。龙马负图寺,好像河洛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当之无愧的“河图之源,人文之根”。我想参观过龙马负图寺,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老祖先在那么久的年代,就做出了那么多的好事,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动、感恩、感谢。让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文明之光,在古都洛阳,深植五千年厚土,绽放十三朝花香。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