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二):鹤鸣九皋:一座诗典山脉的历史回响生灵传奇
鹤鸣九皋:一座诗典山脉的历史回响与生灵传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中这十个字穿越三千年时光,将一座豫西山脉镌刻进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
九皋山——这座海拔仅930米却承载着神话、历史和诗篇的山峦,静卧于嵩县、伊川、汝阳三县交界处,如一只巨大的青鹤栖息在中原大地上。伊河如一条银练环绕山脚流淌,陆浑湖映照着它崔嵬的峰影,山势“状似飞鹤,巅高入云,山峦叠翠;断壁悬崖处,势如刀削”。当人们登顶远眺,龙门山、陆浑湖尽收眼底,春日杜鹃似火,秋日层林尽染,自然造化在此挥洒出令人屏息的画卷。
图片提供:周明海(历史文化学者)
一、诗之源:从经典传说到生灵化形
九皋山的灵魂,始于那一声穿透时空的鹤鸣。《诗经》中的名句不仅赋予它“鸣皋山”的别称,更催生了一个凄美的人鹤化形传说。在九皋山东北大坡的龚家凹(今为废墟),曾住着一位梅姓老汉与双胞胎女儿梅枝、梅花。姐姐梅枝贪慕富贵,妹妹梅花却淳朴善良。当老汉将斧头掉落山崖被青年花树郎送回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这个诚实的青年。梅花毅然选择爱情:“辞别爹,辞别娘,女儿愿嫁花树郎。”
姐妹的命运在此分野。嫉妒的梅枝将洗衣的妹妹打入伊河,冒充梅花进入花家。当花树郎识破真相,在伊河滩痛哭时,一只白鹤盘旋而至。随着他凄声呼唤“白鹤白鹤是我妻,落在马背上驮着你”,白鹤通灵般落于马背,又跃上他的肩头,“伸出长颈,温柔地缠住花树郎的脖颈”。刹那间,人鹤相感,双双化鹤腾空,从此栖居九皋山巅,三里一回头,五里一徘徊。山中衍生出满山鹤群,群鹤同鸣,声震云天——这便是“鹤鸣九皋”神话的民间注脚。
在另一则创世神话中,九皋山的形成与大禹治水密不可分。洪荒时代,此地为“五洋江”泽国,仅露“九皋”“海凸”诸峰。大禹凿开龙门,洪水奔泻,“使江水一泻千里,露出皋地一方”——“皋”即水边高地,因九龙相守而名“九皋”。至今马头崖峭壁上的“拴船桩”,传说便是大禹泄洪前先民系船的巨柱。地理与神话在此交织,为这座山赋予了创世史诗般的厚重。
二、神迹之地:道教洞天与圣母传说
九皋山腰与峰顶散布着72洞,洞洞藏奇景,成为道教文化生长的天然道场。山顶的祖师庙始建于秦代,唐代尉迟公曾捐资重修,青砖琉璃瓦的殿宇至今犹存“飞檐挑角,龙凤大脊”的雄姿。庙中瓷盘卧青龙与龟的奇异组合,暗合道家玄武意象。而南侧悬崖上的老君洞,相传为老子隐居炼丹之所,“洞外寒气袭人,洞内温暖如春”;水帘洞清泉映花如画屏;九龙洞石纹似蛟龙欲飞;白云洞雾气蒸腾如仙境——这些洞穴构成了一座立体的道教洞天福地。
最动人的女性神祇传说藏在山顶的九龙圣母洞。洞中供奉的圣母雕像“面若桃花,眉目含情”,身披霞帔,手持玉瓶,仙气凛然。她的前身是九皋山下的小龙妹,与兄长相依为命。某日姑嫂在伊河浣衣时,上游漂来一枚蟠桃。谦让中小龙妹食桃而孕,面对村民非议欲轻生,被兄嫂送至山顶石洞庇护。分娩之夜,“空中一声巨雷轰响,九道晶亮的金光划过夜空”,她竟诞下九条小金龙。
产后虚弱的小龙妹离世后,九龙绕母悲鸣,后腾空而去。从此九皋山风调雨顺,百姓感念其恩,尊她为“九龙圣母”。洞中石壁至今可见九道龙形纹路,仿佛凝固了九龙祭母的哀思。这个集未婚先孕的伦理困境、母子亲情与自然崇拜于一体的传说,揭示了民间信仰中神性源于人性的朴素逻辑。
三、烽烟古道:从问鼎中原到抗日战场
九皋山西控陆浑关,东扼伊河通道,自古为兵家血战之地。春秋时期,楚庄王大军正是经此“叩关入洛”,以伐陆浑戎为名,在周王室疆域上演“问鼎中原”的历史大戏。这座山见证了诸侯争霸的野心,也承载了帝国更迭的烽烟。
明末农民战争的风暴席卷九皋山。李自成义军与明将汤九州在此激战,官军全军覆没。悬崖上的吊桥遗迹,记录着义军撕衣制绳、夺取豪强藏宝的传奇。更惊心动魄的是西汉末年刘秀避难的“无底洞”:被王莽军队围困山顶时,一道人指引他进入银洞,称“此洞进,南阳出”。刘秀由此脱险,最终光复汉室。至今山间的“扳倒井”,相传即刘秀逃亡时口渴扳斜石井得泉的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九皋山再显峥嵘。1944年豫西沦陷后,抗日英雄郭绍绪在寨子街设计击毙日军中佐大内义弘等八名军官,随后“率抗日义军凭借九皋山为依托,坚持抗战,直至日本投降”。而早在1932年,中共早期党员谢中峰就在山北的酒后乡建立伊川第一个党支部,让革命火种在这片古老山地燎原。九皋山不仅是地理屏障,更是精神堡垒,庇护着中原大地的气节与血脉。
四、文脉绵长:从诗仙绝唱到理学渊源
九皋山的文化星空群星璀璨。唐天宝年间,李白送友人岑勋归隐此山,挥毫写下《鸣皋歌送岑征君》:“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他登顶远眺,感受“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的意境,亲题“鹤鸣宝观”匾额。钱起笔下“飞泉出林下,一径过崖巅”的幽静,李德裕诗中“远见鸣皋山,青峰原上出”的苍茫,共同编织了唐代的九皋诗境。
宋代文人赋予九皋山新的哲思。程颐目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而悟道;邵雍在“急耐过修竹,凉风摇晚莲”间洒然释怀。元丰五年,程颐更在鸣皋创办“伊皋书院”,“招纳生徒,讲授理学,传易授道,名动京师汴梁”。书院遗风汇入嵩县田湖镇的两程故里——明代宗敕建的祠堂内,“学达性天”“伊洛渊源”等匾额高悬,见证着程朱理学七百年的思想统治。
隐逸传统深植九皋山谷。云蒙谷相传是姜子牙避纣修炼之地,他采药治病,“往往药到病除”。后人建姜公庙纪念,凌霄宝殿至今俯瞰着伊河玉带。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世孙孔鲋“奉圣像背书简,避难于山下海角村传经授典”;宋景德元年,宰相张齐贤在此创办“和乐书院”。乱世中的九皋山,始终是文明火种的庇护所。
五、山水人间:景观的诗意与生命的韧性
九皋山的自然奇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东侧“大风口”终年狂风呼啸,西侧“避风宫”却连烛火都不摇曳;北坡“落日坡”传为后羿射日之地,断肠崖则承载着嫦娥奔月的哀伤。山间还流传着“喂母寺”的孝义传奇:金代孝子王选被虎噬后,山神令肇事之虎每日送食奉养其母;杨千金庙纪念着一位专治妇科病的民间女医,她“一生义务行医,普渡众生”。
今日九皋山已成旅游胜地:“春登九皋游云蒙,夏泛陆浑钓湖风,秋赏红叶游山峡,冬沐温泉疗养生”。登顶四望,伊河如带,陆浑湖似镜,西干渠渡槽凌空飞架;鹤鸣峡溪声叮咚,汤池谷温泉氤氲。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姜公庙会人潮涌动,狮子舞、地方戏、糊涂面的香气交织成生动的民俗画卷。
山脚下的两程故里,如今是廉洁家风教育基地。游客品读墙壁上的“二程粹言”,“仿佛在聆听二程教诲,让人如坐春风”。而程颐与学生“程门立雪”的典故,更从九皋山流传千年,成为尊师重道的文化符号。
结语:永恒的鹤鸣
九皋山的传奇仍在续写。当夕阳为祖师庙的琉璃瓦镀上金边,当陆浑湖的波光映照九龙洞的斑驳石纹,那声《诗经》中的鹤鸣依然在群峰间回荡。这座山是神话的容器,是历史的见证,是诗篇的源泉。它承载着大禹治水的洪荒记忆,李白诗篇的盛唐气象,二程理学的思想光芒,更铭刻着抗日志士的血性与民众的坚韧。九皋山之美,“美在山水的峻秀,美在故事的神奇”——而更深层的美,在于它作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的永恒价值:那些关于善与恶、爱与牺牲、抗争与坚守的故事,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精神原乡的坐标。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