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中式美学的哲学奠基与范式构建

20.png

河洛文化:中式美学的哲学奠基与范式构建

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深入地论证河洛文化作为中式美学思想体系之根源与核心的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中式美学的独特气质并非单一艺术风格的集合,而是植根于一套成熟的宇宙观与哲学观。河洛文化,凭借其作为中华文明摇篮与三代礼乐文明核心的地理与历史优势,为这一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哲学基石、价值原则和意象母题。论文首先溯源于“河图洛书”传说与《周易》哲学,剖析其“天人合一”宇宙观如何奠定了中式美学追求内在秩序与和谐的总纲领;继而,详尽论述了由此衍生的“中和之美”、“意境之美”、“礼乐之美”与“自然之美”四大核心审美原则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最后,通过深度解读河洛地区在都城建筑、礼器造物、书法绘画及文学等领域的典范性艺术成就,具象化地论证了上述美学原则的物化体现与实践升华。研究表明,河洛文化所孕育的美学思想深刻定义了中式美学的精神内核,即对内在和谐、含蓄蕴藉、伦理秩序与精神超越的综合性追求,其构建的审美范式持续影响中华艺术数千年的发展脉络,成为华夏文明独特审美身份的核心标识。

关键词:河洛文化;中式美学;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意境;礼乐文明;范式构建

一、引言:何以河洛为源?

论及中华文明,必言黄河;论及黄河文明,则必言河洛。所谓“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广大区域,以今洛阳为中心。这片土地被誉为“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是“中国”概念最初的诞生之所,更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成熟的“摇篮”与“孵化器”。其文化地位,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美学,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最感性、最集中的体现,必然深植于其文明的哲学母体之中。因此,要探寻中式美学的根源,就无法绕过河洛文化。中式美学并非西方意义上偏重于形式、比例与感官愉悦的“美学”(Aesthetics),而是一套与哲学、伦理、宗教乃至政治制度紧密交融的、更为宏大的价值体系与生命体验方式。它关乎的是人如何通过艺术与自然、与社会、与天道达成和谐统一的终极问题。

河洛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正是这套体系最早的、也是最系统的奠基者与范式构建者。从“河图洛书”的神秘启示,到《周易》的深邃哲思;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创设,到孔子“尽善尽美”的价值判断;从二里头都城的严谨规划,到青铜礼器的威严厚重,河洛地区在哲学、制度与艺术三个层面同时展开了开创性的实践,并为后世确立了难以逾越的经典范式。

本文旨在超越对河洛艺术遗产的零散赏析,而是将其置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系统阐释其如何从哲学观念转化为审美原则,并最终凝结为艺术典范的内在逻辑。论文将论证,河洛文化不仅提供了中式美学的“源代码”,更塑造了其独特的审美“操作系统”,其影响贯穿古今,理解河洛,即是理解中式美学的基因密码。


二、哲学基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构

任何伟大的文明其艺术精神的背后,必然有一套解释宇宙与人生的哲学体系。河洛文化为中式美学提供的首要且最根本的基石,便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一套具象的、可操作的宇宙模型,集中体现在“河图洛书”的传说和《周易》哲学之中。

1. 河图洛书:数理秩序与宇宙图式的美学启蒙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传》)这个古老的传说将黄河与洛河神圣化,视为天启秩序与智慧的呈现者。尽管“河图”、“洛书”的具体图形后世解读纷纭,但其核心意义在于:它用最简单的数(黑白点)、位(方位)、图(结构) 模拟了宇宙的时空结构、生成变化规律(如五行、八卦)。

这种思维方式对美学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抽象与象征性:它表明,最高的美不在于模仿自然的外在形态,而在于把握和表现其内在的、抽象的数理秩序和结构规律。美是宇宙真理的感性显现。

和谐与秩序性:河洛图形的对称、平衡与内在韵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学理想。后世中国艺术在建筑、绘画、音乐中对比例、节奏、对称的极致追求,皆可溯源于此种对宇宙和谐秩序的信仰。

“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它确立了中国人“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通过创造具体的“象”(图像、卦象、艺术形象)来表达无法言说的“意”(宇宙的“道”)。这直接通向了中国艺术“象征主义”的传统。

因此,河图洛书的意义远超占卜术数,它是中华文明第一次尝试用数理模式和符号系统来概括并审美地把握世界,开启了中式美学追求“内在和谐”而非“外在逼真”的独特道路。

2. 《周易》哲学:阴阳辩证的审美法则

成熟并体系化于河洛地区的《周易》,进一步将“河洛”启示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其核心命题。阴阳作为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根本力量,其相互对立、依存、渗透、转化的关系,构成了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这一哲学直接转化并生成了中式美学的核心创作法则:

对称与平衡之美:阴阳平衡的观念物化为艺术中的绝对追求。从故宫沿中轴线的左右对称布局,到青铜鼎器左右均衡的造型,无不体现着对稳定、端庄、圆满的阴阳和谐状态的追求。

虚实相生之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虚”与“实”被理解为一对阴阳关系。绘画中的“留白”,不是空的,而是“气”的流动之处,是意境的生发之所;园林中的“借景”,将园外之实景纳入园内之虚框,虚实交错,境界顿生;诗词中的“言外之意”,以有限的“言”引发无限的“意”,皆是虚实相生的极致运用。

刚柔并济之美:阴阳化为刚柔。在书法艺术中,一笔之内便有“疾涩”、“藏露”、“肥瘦”、“方圆”的阴阳变化。优秀的笔法既要有骨骼的“刚健”(阳),又要有筋肉的“柔韧”(阴),刚柔相济方显生命活力。这亦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审美投射。

至此,“天人合一”从一种古老的信仰,通过河图洛书和《周易》的哲学提炼,转化为一套可感、可知、可操作的审美法则体系,为中式美学提供了最深层的理论支撑。


三、核心审美原则的衍生与确立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母体中,结合儒道两家思想的滋养,河洛文化衍生并确立了主导中国艺术数千年的四大核心审美原则。

1. 中和之美:儒家的理性秩序与情感节制

起源于河洛的儒家思想,为美学注入了强烈的社会性与伦理价值。孔子评价《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准则。“中”指不偏不倚,“和”指和谐统一。它强调情感的抒发必须受到理性的节制,艺术的形式必须符合道德的尺度,最终达到人与社会、情与理的和谐状态。

这是一种高度理性化、伦理化的审美理想。它反对情感的放纵、形式的夸张和表现的过度,追求一种含蓄、典雅、端庄、敦厚的美学风格。在河洛文化中,西周青铜礼器那严谨的制式、庄重的造型、威而不猛的纹饰,正是“中和之美”的物化典范。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礼制载体,美与善高度统一。

2. 意境之美:道家的超越精神与心灵逍遥

与儒家互补,道家思想则提供了另一种美学向度——对“象外之象”的追求。美学活动不再是服务于伦理秩序,而是个体心灵超越物质局限、与天道融为一体的途径。它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最高的美存在于超越具体形色的“道”本身。

这催生了中式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艺术创作不再以逼真再现物象为最高目标,而是要创造一个能引发观者无限想象和情感共鸣的、虚实结合的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意境”,它是“情”与“景”、“意”与“象”、“心”与“物”的高度统一。曹植在洛阳感怀而作的《洛神赋》,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但其真正魅力在于构建了一个人神相恋、怅惘迷离的梦幻之境,超越了具体的描写,直达一种永恒的生命感伤与理想追寻。顾恺之据此所作的《洛神赋图》,更是用绘画语言将这种意境视觉化。这种对“气韵生动”、“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追求,成为了后世诗词、绘画、园林的终极理想。

3. 礼乐之美:制度的物化与崇高的仪式感

河洛是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的核心区。“礼”规范行为秩序,区别等级尊卑;“乐”调和内在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礼乐”相须为用,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礼乐文化”直接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制度性美学或仪式性美学。美在这里与权力、神圣、秩序紧密结合。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铜礼器。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属河洛文化圈)庞大厚重的体量、雄浑庄重的造型、神秘肃穆的饕餮纹,首先带给人的不是愉悦,而是一种崇高的威严感和压迫感。它的美,在于其作为“国之重器”所承载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沟通人神的宗教功能。它的形式(体量、纹饰)完全服务于其内容(礼制),是秩序的精神物化,体现了一种崇高、庄严、甚至令人敬畏的美学类型。

4. 自然之美:师法造化与天成之趣

“天人合一”必然导向对自然的尊崇。中式美学强调“师法造化”,但并非西方式的写生模仿,而是“饱游饫看”,深入观察体悟自然之理后,加以提炼、概括,最终在艺术中再现自然的神韵与生机。其最高标准是“造化天成”,即人工创造达到仿佛自然生成的境界,毫无斧凿之痕。

洛阳作为多朝都城,其皇家园林(如隋唐西苑)的建造,虽极尽人工之巧,却旨在模拟和浓缩自然山水之趣,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不是被动顺从,而是主动地、审美地与自然对话,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艺术的内在法则。

这四大原则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一件西周青铜器,既体现了“礼乐之美”的崇高威严,又符合“中和之美”的节制规范,其纹饰源自自然(饕餮可能是多种动物的组合)又超越了自然,体现了“师法造化”的提炼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河洛文化所奠定的丰富、多元而又内在统一的美学精神谱系。


四、艺术实践中的范式呈现

理论的原则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得以确立和传承。河洛文化在多个艺术领域创造了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将这些美学思想固化下来。

1. 都城规划:宇宙图式的空间化身

河洛地区的都城遗址,是“天人合一”观念最宏大、最直观的体现。

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早的中国”,其宫城遗址的多重院落、中轴对称布局,以及大型宫殿基址的出现,表明一种强调中心感、秩序感和纵向空间序列的营造理念已然形成,开启了华夏都城规划的古典范式。

隋唐洛阳城:由宇文恺设计建造,其规划堪称典范。皇城宫城居中北,俯瞰全城,体现“王者居中”的权威;整个城市采用严格的中轴线布局,重要建筑沿轴线依次排开,秩序井然;里坊如棋盘格般划分,功能明确。这座都城不仅是居住的容器,更是“宇宙秩序”的微缩模型,是“礼”的精神在空间规划上的极致表达,深刻影响了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2. 器物造物:哲学与信仰的凝结

青铜礼器:如前所述,青铜器是“礼乐之美”与“中和之美”的极致体现。其造型的稳定、纹饰的规律性(如云雷纹衬底、饕餮纹主纹)体现了对秩序的热爱;其组合使用(鼎簋配伍)则严格对应等级制度,是“礼”的物质化身。

唐三彩: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它虽为明器,却生动反映了盛唐气象。其釉色绚丽斑斓,黄、绿、白、蓝等色交织流淌,变化无穷,展现出一种奔放的生命力和包容的文化自信。然而,这种绚烂又被控制在马、驼、俑等具体形态之内,并未走向狂乱,依然保持着造型的大气与完整,可视为“中和”精神之下对“绚烂”色彩的包容与升华,是河洛文化兼容并蓄特性的生动体现。

3. 文学与书画:意境的探索与升华

文学:河洛地区是《诗经》中“雅”、“颂”部分的重要产生地,这些诗篇本身就具有庄严典雅的“中和”气质。汉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建安文学”慷慨悲凉,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左思《三都赋》成,洛阳纸贵,其宏大的体例与写实的风格亦是一种追求。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将洛水这一河洛文化的地理意象,转化为一个永恒的、充满惆怅与梦幻的文学意境,成为“意境之美”的早期文本典范。

书法与绘画:汉字成熟的“六书”法则本身即蕴含高度美感。河洛地区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其笔法的刀刻意味、结体的疏密错落,已初具书法艺术的因素。顾恺之《洛神赋图》开创性地以长卷形式连续叙事,将人物、山水融为一体,通过人物的眼神、衣带的飘举来传达神情意韵,完美实践了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论,是将文学意境转化为视觉意境的里程碑之作。


五、结论:永恒的母题与当代的回响

综上所述,河洛文化之于中式美学,绝非仅是地理上的起源,更是哲学上的奠基、原则上的确立和范式上的构建。它通过“河图洛书”与《周易》哲学,奠定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式美学的总根基;由此衍生出的“中和”、“意境”、“礼乐”、“自然”四大审美原则,共同编织了中式美学的核心精神网络,使其呈现出一种追求内在和谐胜过外在形式、注重含蓄蕴藉胜过直白宣泄、强调伦理秩序与精神超越并存的特质。

这些原则在河洛地区的都城、器物、书画和文学中得到了经典性的体现,并通过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辐射至整个中华文化圈,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审美范式,持续滋养着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从宋元山水画的意境,到苏州园林的咫尺乾坤;从京剧艺术的程式虚拟,到现代设计中的东方元素,我们都能看到河洛美学基因的绵延与演变。

因此,理解河洛文化的美学贡献,是解码中式美学基因的钥匙。它告诉我们,中式美学的魅力,远不止于青瓦白墙、水墨丹青的形式表象,更在于其背后深邃的哲学思考、严谨的伦理价值与超越的精神追求。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发掘和阐释河洛美学的深层价值,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河洛文化所确立的美学精神,如同黄河与洛水一般,奔流不息,亘古常新。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2]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3]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4]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5]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7] 许宏.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8] 袁行霈. 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 杜维明.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0] 王鲁湘. 河洛文化:中华文明的基石[J]. 寻根, 2005(4): 4-12.[11] 程金城. 论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地位[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6(5): 142-145.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