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好的补品

20.png

现在人讲究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抽屉里囤着各种营养品,可有没有想过,打从咱记事起,就有一样“补品”陪着咱长大,比啥保健品都管用?那就是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不挑年龄、不用花钱,就藏在咱日常的吃喝拉撒、说话办事里,悄悄滋养着咱的精气神,一辈子都离不开。


你回忆回忆小时候,是不是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给你讲屈原的故事,说“吃粽子是为了记着咱中国人的骨气”;是不是过年贴春联时,爸爸教你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虽然那时候可能不懂啥意思,但就觉得这字里行间透着股喜庆劲儿;是不是犯错了,爷爷会说“做人得讲诚信,你看‘曾子杀猪’,答应孩子的事就得做到”。

你看,这些不是啥大道理,就是老辈人随口说的家常话,可这里面全是传统文化的根儿。就像小时候喝的小米粥,不花哨,但暖胃又养人,这些文化故事、老规矩,也慢慢在咱心里扎了根,教咱咋做人、咋做事。

再说说现在,生活节奏多快啊,上班挤地铁、下班赶报告,有时候忙得连口气都喘不过来,心里烦得慌。这时候你咋办?可能会刷会儿短视频,但越刷越空虚。可要是你点开一段京剧,听两句“苏三离了洪洞县”,那婉转的唱腔一出来,心里的火气好像就降下去了;或者翻开一本《西游记》,看着孙悟空打妖怪,小时候觉得热闹,长大了才明白,这里面有“坚持到底就能成功”的理儿,烦劲儿也就没那么大了。


还有那些老手艺,你看街上捏面人的师傅,把面团捏成孙悟空、猪八戒,惟妙惟肖,你站那儿看一会儿,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魔力,它不像咖啡那样提神快,但能慢慢抚平你心里的毛躁,就像老中医开的调理方,温和却管用。

有人可能会说,传统文化都是老掉牙的东西,现在都21世纪了,还提它干啥?这话可是大错特错,你看现在年轻人穿的汉服,不是把老祖宗的衣服照搬过来,而是加了现代的设计,穿在身上又好看又有范儿;你看故宫出的文创,把“正大光明”匾额做成书签,把青花瓷图案印在笔记本上,年轻人抢着买;还有《中国诗词大会》,那么多00后选手,背诗的时候眼里有光,把诗词里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这些不都是传统文化在“赶时髦”吗?它就像老树根,看着老,但能发出新枝芽,跟咱的现代生活掺在一块儿,反而更有味道。就像咱吃的火锅,老汤底儿是精髓,但往里加毛肚、虾滑这些新食材,才更对年轻人的胃口。传统文化也是这样,跟现代玩意儿结合起来,不仅不老,还特别潮。

再说个更实在的,咱中国人走到哪儿,身上都带着传统文化的影子。你看海外的华人,过年肯定要贴春联、吃饺子,端午节照样包粽子;就算是在国外出生的华裔孩子,爸妈也会教他们说中文、认汉字,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啥?因为这是咱的根啊!就像一棵树,不管长得多高,根都得扎在土里。


传统文化就是咱中国人的“根”,不管走多远,想起这些,心里就有底气。比如你在国外遇到困难了,想起“愚公移山”的劲儿,就敢咬牙坚持;看到有人欺负咱同胞,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会站出来维护。这种从文化里来的底气,比啥都重要。

其实啊,中华传统文化这“补品”,不是用来“补”一时的,是补一辈子的。它补的不是身体的力气,是心里的劲儿;补的不是一时的快乐,是长久的踏实。小时候它教咱懂事,长大了它帮咱扛事儿,老了它陪咱回忆事儿。你看那些满脸皱纹的老人,说起过去的老规矩、老故事,眼睛里还会发光,这就是传统文化给他们的滋养。

所以别觉得传统文化离咱远,它就在咱的日常里:是中秋吃的月饼,是清明插的柳条,是过年给长辈的一句“新年好”,是遇到困难时想起的一句老祖宗的话。它就像空气一样,平时可能没感觉,但少了它,心里就空落落的。咱中国人这辈子,不管吃多少营养品,都离不开这份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精神补品”,因为它补的是咱的根、咱的魂,是咱作为中国人的底气和骄傲。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