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一)
20 世纪 80年代,洛阳市学界提出了“河洛文化”这个命题。李学勤先生曾指出:“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根在河洛·序》)
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形成、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是“河洛地区”呢?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一般的界定是,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安阳、晋南。这种界定和朱绍侯先生的提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就河洛地区的范围指出:“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由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等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开封在内。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把它的内涵概括为以下14个方面。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早在 1959年,就在今洛阳市偃师区马涧河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其遗址最早发现于河洛地区境内的新郑市裴李岗村。接下来的仰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河洛地区又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由裴李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绝。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三皇”(我们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我们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都和河洛地区有密切联系,其中尤以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等关系更为密切。如伏羲长期在河洛地区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炎黄二帝母族有蟜氏生活、活动在平逢山一带(今洛阳、新安、渑池、孟津地区),今新郑市为黄帝故里,今新安县青要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帝喾族生活、活动在洛阳平原,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分别为后稷(名弃,周先祖)、契(商先祖)、尧、挚。
三是河图洛书。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伏羲依此“图”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
另有记载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就是国家大法,实际上是九条治国方略,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相关记载,龙马的旋有次序,形数有异别。排行是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这就是河图。洛书的排列顺序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今洛阳市孟津区,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当地称图河,全长约20公里,在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古来相传,“龙马负图”就发生在黄河、图河交汇这一带。今洛宁县长水镇,立有两方古碑,东西并排,面南而立。古来相传,“神龟贡书”即在此洛河段。
(未完待续)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