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列子》中的通透金句,读懂少扰心半生!
1、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释义:有能产生生命的却不被生命产生,有能促成变化的却不被变化促成。不被生命产生的能产生生命,不被变化促成的能促成变化。
世间万物都在“生”与“化”中循环,却少有人思考这循环背后的恒定力量。那些看似不断生长、变化的事物,其本源恰恰是“不生不化”的——就像阴阳交替、四季轮转,从未停歇,但其运行的规律从未改变。
我们总困在“得到就会失去”“相聚终会离别”的焦虑里,却忘了“常生常化”本就是生命的常态。如同花开花落,花落不是终结,而是为了来年再开;人经历得失,失去也不是遗憾,而是为了让更合适的事物进入生命。
与其纠结于眼前的生灭变化,不如去感知那“不生不化”的规律——顺应自然,接纳无常,反而能在变化中找到安稳的本心。
2、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释义: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
天的职责是覆盖万物,却不能像地那样承载;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却不能像圣人那样教化;圣人的职责是教化众人,却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这世间从没有“全能”的存在,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定位与局限。
我们总在逼自己“全能”:既要事业成功,又要家庭完美,还要多才多艺。可就像“生覆者不能形载”,你擅长创新,就不必苛责自己细节完美;你适合安稳,就不用强迫自己追逐风口。
承认“无全用”,才是真正的清醒。不跟别人的长处比,不跟自己的短板较劲儿,把精力放在自己“所宜”的领域,反而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人生不是求“全”,而是求“适”。
3、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释义:死亡和生命,不过是一去一回的循环。所以在这里死去的,怎么知道不会在别处重生呢?
林类百岁高龄,拾穗行歌,把死亡看作“归”而非“灭”;荣启期九十岁鼓琴而乐,认为“死者,人之终也”,如同四季更迭,本就自然。可我们总把生死看作“终点”,为衰老焦虑,为死亡恐惧,却忘了“生为行人,死为归人”的通透。
就像落叶归根,不是消失,而是化作养分滋养新苗;生命终结,也不是消散,而是回归天地,参与新的循环。我们不必恐惧死亡,也不必沉溺过往——珍惜当下的“行”,坦然面对未来的“归”,把每一段时光都过得舒展,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4、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释义:与其追求虚名,不如保持宁静,不如坚守虚寂。宁静与虚寂,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味索取或强行给予,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世上太多人被“名”困住:为了别人的评价伪装自己,为了表面的风光透支自己,就像向氏误解“盗”的道理,贪心取人之物,最终获罪。而真正的安稳,藏在“静”与“虚”里——就像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不被人识却安之若素,因为他守住了本心,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打乱节奏。
现在的人总怕“被遗忘”,所以不停刷存在感、追热点。可越急着“得到”,越容易“失去”:急着赚钱而投机,反而亏了本钱;急着证明自己而逞强,反而暴露短板。不如让心“静”下来,让欲望“虚”下来,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被外界裹挟,才能稳稳站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
5、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
释义:我盗取天地的时令与便利,利用云雨的滋润、山林川泽的物产,来种植庄稼、修建房屋;从陆地获取禽兽,从水中捕捉鱼鳖,这些没有一样不是“盗取”来的。
国氏的“盗”,是顺应自然的“公盗”——取天地之所予,养自身之所需,所以无殃;向氏的“盗”,是贪求私利的“私盗”——夺他人之所聚,违事物之本性,所以获罪。这背后藏着人生的大道理:所有安稳的所得,都该“取之有道”,顺应规律而非违背规律。
就像种地要遵循节气,春种秋收才能有收获;做事要符合本心,脚踏实地才能有成果。现在有些人总想着“走捷径”:靠投机赚快钱,靠算计占小利,可这些“私盗”来的东西,终究会失去。不如学国氏“盗天地之时利”——靠自己的双手,借时代的机遇,一步一步积累,这样的所得才安稳、长久。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