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 上(建议初学者收藏)
提到《周易》,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算命先生手里的神秘典籍”,或是古籍里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甚至有人会直接将它与“封建迷信”画上等号,觉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本近三年前的书早已过时。但如果我们真的放下偏见,翻开《周易》的原文,就会发现它藏着的不是玄乎的预言,而是古人用一生观察自然、总结人生的“生存指南”。
先给大家举两个身边的例子。有位开网店的朋友,去年遇到项目瓶颈,团队加班加点做的功能,上线后用户不买账,数据一路下滑,整个团队陷入焦虑,有人提议“推翻重来”,有人坚持“再优化细节”。后来他偶然翻到《周易》“革卦”的爻辞:“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意思是“时机成熟时再变革,行动就会顺利,没有过错”。他突然醒悟,当下不是“推翻”或“硬撑”的时机,而是该先停下来分析用户真正的需求(等“巳日”)。于是他带领团队做了半个月的用户访谈,结果发现问题不是功能的本身,而是使用场景的错位。调整方向后,数据很快就回升了;
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他纠结在家乡稳定工作,还是去大城市追梦。父母反对“太冒险”,朋友劝“趁年轻闯一闯”,他自己拿不定主意。后来他接触了《周易》,悟出当中“乾卦”的“潜龙勿用”、“龙潜伏在水下,暂时不施展本领”,“乾卦”所代表的不是懦弱,而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积累力量。他茅塞顿开,明白了自己所纠结的并不是“去不去大城市”,而是“有没有准备好去大城市”。于是他先在老家安心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技能、积累经验,一年后接到了大城市就职邀请。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周易》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古书”,而是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工具”。它讲的“阴阳平衡”,对应着现代生活里“工作与休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它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契合着职场里“转型”“突破瓶颈”的逻辑;它所强调的“厚德载物”,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今天我们不聊复杂的卦象推演,也不聊玄乎的算命占卜,只从“实用”和“入门”两个角度了解《周易》,我为大家准备了两结课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先知晓《周易》到底是什么?是由哪些组成的?再学会用《周易》的思维去分析生活里的各种问题,最后给大家一套简洁的“自学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大家对《周易》少一点“距离感”,多一点“亲近感”。毕竟,周易作为几千年的智慧,能流传到现在,必定有着它“活”到现在的理由。
闲言少叙,我们先聊聊一个基础问题,《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它的内容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周易难,就是因为一开始就没理清它的“结构”,这就好比像看一本没有目录的书,越看越乱。其实只要把它的“组成部分”拆解开,就会发现它的逻辑是很清晰了。首先要明确,《周易》不是某人在某时写出来的书,而是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与完善”而得来的。
此书的生成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传说“三圣演易”(这里的“圣”不是指神仙,而是对古代智者的尊称)。
第一阶段:伏羲画“八卦”
相传在远古时期,伏羲氏观察自然,看到天空的日月星辰交替,地面有山川河流奔腾,季节有春夏秋冬轮转,万物又有生老病死循环。他发现这些现象背后,似乎藏着一种“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比如白天和黑夜、温暖和寒冷、生长和枯萎。于是他用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这种规律:用“—”代表“阳”(像阳光一样明亮、主动、向上的特质,比如天、日、男、刚健),用“--”代表“阴”(像月光一样柔和、被动、向下的特质,比如地、月、女、柔顺)。随后,他将“阴爻”和“阳爻”两两组合,形成了8个不同的符号,这就是“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最基础的自然现象。这是《周易》最原始的“骨架”,目的是用极简的符号,概括天地间的普遍规律。
第二阶段 周文王演“六十四卦”
到了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安阳),他在七年的囚禁时光当中,反复的研究伏羲的“八卦”。他发现,仅用8个卦,很难概括复杂的人生境遇。比如“天”和“地”组合,会产生“天地交泰”(顺利)或“天地不交”(阻塞)的不同状态;“水”和“火”组合,会有“水火既济”(成功)或“水火未济”(未完成)的不同结果。于是他将“八卦”两两重叠(比如乾卦和坤卦重叠成“泰卦”,坎卦和离卦重叠成“既济卦”),最终形成了64个不同的“卦”。为了让后人理解每个卦的含义,他还为每个卦起了“卦名”(比如泰、否、屯、蒙),并写下了“卦辞”(解释卦核心含义的文字);同时,每个卦有6个爻(从下往上数,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他又为每个爻写下了“爻辞”,用来描述“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应对方法”。比如“乾卦”的爻辞“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就是周文王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总结。
第三阶段 孔子作“十翼”
第三阶段:孔子及弟子作“十翼”(《易传》)。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反复翻阅,甚至“韦编三绝”。当时没有纸张,书是用竹简写成,用皮绳(韦)串联,因为翻得太频繁,皮绳都磨断了三次,这就是“韦编三绝”。孔子觉得,《易经》当时只有64卦、卦辞和爻辞的文字太简洁、太隐晦,后人很难直接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他和弟子一起,写下了十篇解读《易经》的文章,包括《系辞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等。这些文章被称为“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寓意这十篇文章能像翅膀一样,帮助后人理解《易经》的核心思想)。后来,“十翼”被整合到《易经》中,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指周文王,“易”指变化)。
简单来说:《周易》是“伏羲画卦定基础、文王演卦扩内容、孔子作传解深意”共同完成的智慧结晶。它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观点”,而是通过这三代的智者对自然规律、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人翻开《周易》,一看到“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等等这样的文字,就会觉得一头雾水,其实这是因为你还不知道《周易》的“经”和“传”是两个部分,这就像没分清“课文”和“课后注释”一样。
经部
经部:
又称《易经》,这是《周易》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这是周文王时期所形成的内容。
卦象
卦象:
每个卦的符号形态,由6个“阴爻(--)”或“阳爻(—)”组成。比如乾卦的卦象是“☰”(六个阳爻,象征“刚健、主动”),坤卦的卦象是“☷”(六个阴爻,象征“柔顺、包容”),屯卦的卦象是“☶”(上卦为坎水,下卦为震雷,象征“初始、艰难”)。卦象是《易经》的“视觉语言”,通过符号的组合,直观地传递事物的特质。
卦名
卦名:
每个卦的名称,通常是一个字或两个字,概括了卦的核心含义。比如“泰卦”的“泰”是“通畅、顺利”的意思,对应“天地交泰,万物生长”的状态;“否卦”的“否”是“阻塞、不顺”的意思,对应“天地不交,万物停滞”的状态;“蒙卦”的“蒙”是“蒙昧、初学”的意思,对应“人在初始阶段,需要启蒙学习”的状态。
卦辞
卦辞:
位于卦名之后,是对整个卦的“整体解读”,通常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卦的核心思想或吉凶趋势。比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元”是“开始、美好”,“亨”是“亨通、顺利”,“利”是“有益、适宜”,“贞”是“坚守、正道”,合起来就是“乾卦代表的事物,初始美好,过程亨通,结果有益,需坚守正道”。
爻辞
爻辞:
每个卦有6个爻(从下往上依次称为“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上九/上六”),每个爻对应一段“爻辞”,描述“事物在该阶段的具体状态、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比如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乾卦最下面的阳爻,代表“事物刚起步的阶段”;“潜龙”比喻“有潜力但未显露的人或事”;“勿用”是“不要急于施展”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事物刚起步时,有潜力但力量不足,应先积累,不要急于表现”。
传部
传部:
又称《易传》,是孔子及弟子对《易经》的解读,共十篇,相当于“《易经》的解读手册”,让晦涩的《易经》变得更容易理解。其中最核心、最适合初学者阅读的是《系辞传》和《象传》。
《系辞传》
《系辞传》:
分为《系辞上》和《系辞下》,是《易传》的“总纲”。它不仅解释了“阴阳”“八卦”的起源(比如“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还总结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至教给后人学习《周易》的方法(比如“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可以说,读懂《系辞传》,就掌握了《周易》的“核心密码”。
《象传》
《象传》:
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是对“卦象”的解读,通常先描述卦象的构成(比如“天行健”,乾卦象征天,天的运行是刚健不息的),再引申出对“人”的启示(比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像天一样,努力向上,永不停歇);《小象传》是对“爻辞”的解读,比如乾卦“初九”的《小象传》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解释了“为什么潜龙勿用”,因为阳爻在最下面,代表“力量还在积累,尚未到显露的时候”。《象传》的价值在于,它把《易经》的“自然规律”和“人生道理”结合起来,让我们能从卦象中看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