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明清民国旧方志地图

20.png

洛阳
洛阳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是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13个正统朝代和20多个政权将洛阳设为文化、经济、行政中心,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之一。洛阳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府城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建立后,废清代的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明清民国时期的《河南府志》、《洛阳县志》等地方志文献中收录了一些与洛阳有关的古旧地图,对于研究洛阳后都城时代的历史地理、城市格局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搜集到的明清民国地方志等文献中的洛阳古旧地图整理如下:《河南府洛阳县之图》,辑自《永乐大典》卷9561。

《河南府城图》,辑自明弘治十二年(1499)《河南郡志》。

《河南府雒阳县图》,辑自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周公营洛邑图》,辑自清顺治十七年(1660)《河南通志》。

《周公营洛之图》,辑自清顺治《河南府志》清康熙二年(1663)增刻本。

《洛阳县图》,辑自清顺治《河南府志》清康熙二年(1663)增刻本。

《河南府城池图》,辑自清顺治《河南府志》清康熙二年(1663)增刻本。

《周公营洛之图》,辑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河南府志》。《洛阳县图》,辑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河南府志》。《河南府城池图》,辑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河南府志》。《周公营洛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城池山川全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正东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正西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正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正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东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东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西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西北路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旧城池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今城关全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旧渠全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胡家寨新开渠图》,辑自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洛阳县志》。《周公营洛之图》,辑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河南府志》。《府治山川全图》,辑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河南府志》。《河南府城池图》,辑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河南府志》。《洛阳县境全图》,辑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洛阳县志》。《洛阳城图》,辑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洛阳县志》。《雒阳县略图》,辑自民国九年(1920)《洛阳县小志》。《洛阳县地图》,辑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洛阳县志》。

《洛阳县地质暨矿区图》,辑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洛阳县志》。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服务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