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识 | 真正的道教文化,你了解多少?

20.png

01

道教最高信仰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02

道教神仙崇拜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


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神。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03

道教善恶报应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04

道教修炼秘诀


性命双修,返璞归真


道教认为,人之初性本淳朴,与"道"之本性相近。孩童天真烂漫,心无杂念,正是这种本真状态的体现。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世俗思虑与欲望渐生,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物质诱惑,人的先天元气逐渐耗散,纯真本性也被蒙蔽。若任由欲望膨胀,不加节制,必将严重损害身心,使人背离大道。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05

道教为人品质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06

道教处世方式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


道教崇尚清静,将其视为与浊动相辅相成的根本法则。


道以其清静无为的本性化育万物,滋养众生,却从不索取回报,始终以无欲无私的姿态对待天地万物。倘若世人能以清静之道治理天下、修养身心,则社会必将呈现和谐太平之景象。对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于修道者而言,领悟清静真谛更是首要之务。唯有以恒常清静为修行准则,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07

道教逍遥精神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


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最终达到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的理想境界。


08

道教伦理道德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


忠与孝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基石。中华文明的内核与主旨在于“仁”,而“仁爱”与“诚信”作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道德价值,不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更是至今仍充满活力、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理念。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服务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