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很多人将“道家”和“道教”这俩词儿放在一起,并将视之一体,但其实不然。从历史文献来看,以“道家”称“道教”,是汉代后期到唐宋时期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宋代文献中道家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指道教,甚至到了清代,这种混用依然存在。
熊铁基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国古代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对道教下各种组织的称呼五花八门:太平道、天师道、茅山道、武当道、全真道,叫法虽不同,但本质类似,那就是统统归在“道家”大概念下。换句话说古人根本不care你现在是学派还是教派,只要跟道沾边就能统称“道家”。
这种模糊性其实也不是偶然,因为在传统文化中,道家道教道学这几个词儿从来就没划过清晰界限,学界也是到了20世纪初才真正把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这个观点分辨出来,并逐渐形成共识。
所以分不清我们也不用反思,毕竟连古人都没整明白,但这也导致很多人以为道教就是从道家演变来的,但其实二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系统性地梳理下这二者的关系。
首先我们得先从他们的起源聊起,在湖北荆门市出土了震惊学界的老子竹简,也就是是目前最为古老的老子,这就引出了一个古老的学派——道家。道家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他把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还有道家列为当时六大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的思想起点非常高冷,既不是搞巫术,也不是算命先生,而是古代史官的专业系统知识。是的你没听错,道家的源头之一跟天文历算,时令宇宙,自然规律密切相关。这种论断是合理的,因为在郭店和老子一同出土的还有“太一生水”简,一般认为该文独立成篇也是道家文献。里面的太一是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辅助”。
司马家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些史官通过观察成败存亡,天地运行,验宇宙易与不易的道,总结出一套所谓天道的逻辑,然后把这种天道推广到社会治理、人类行为。
一句话总结道家是一套先辈从他们可以观察到的宇宙规律出发,所总结出的哲学知识系统。相比之下道教就接地气多了,它的起点不是史观,而是民间信仰,是人们对神明、神鬼、祈福、长生的期待。
东汉舜帝时祖天师张道陵在剑阁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天师道,故此山被尊为道教发源地之一。而当时的天师道就是典型的以祈福攘灾,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基层教团组织。
卿希泰先生说,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以这种修道成仙思想为核心,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辞作出宗教性的阐释,同时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代神鬼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饰方法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二字首见于东汉“老子想尔注”,不过要注意在汉代道教还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最早的形态比如张道陵的天师道,大贤良师张角的太平道,这个阶段的道教还属于地方性的宗教组织,没有足够复杂的教育体系也并未聚合在一起。
这些教派有几个共同点,一对象:信众主要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二手段:主打基层的治病驱邪祈福消灾。三理想:往往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后进入魏晋南北朝,道教慢慢走向系统化。
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也是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魏晋的上清和灵宝两派对道教的系统化贡献颇多,这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分化出两个方向:上层士族信仰的神仙道教,和依然活跃在民间的草根道教。它们都有明确的教义,有系统的仪范,有传承的神谱。
到了隋唐,道教开始进入兴盛阶段,陕西的楼观台,是最早道教派别之一楼观派的活动中心,楼观道尊紫气东来故事里的尹喜为祖师,传说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楼观由此得名。
楼观道在道教诸派中始终享有特殊地位,历代帝王赏赐不绝,新造不断,楼观道道士岐晖甚至被授“紫金光禄大夫”。因为在唐朝李唐皇室尊老子为始祖,自称神仙之苗裔,故道教还被定为皇家宗教。
从二者的发展来看就能发现,即便简单来说道家和道教也不能混同,这两者在对道的理解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说到道家与道教有一个词一定绕不开,那就是“道”,可是这个“道”看不见摸不着该怎么把握?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来论道,这个道德是什么意思?
王德峰教授认为德者,德也。讲的是万物从道中有所得,通过道才成为他自己。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道一旦说出来就不是原来那个道了。所以老子发明了一种新的言说方式,那就是否定的说,他不正面说道是什么,而是从反面说道不是什么,也就是所谓的“损”,我们应该损之又损,把人为的因素全部损掉,于是就与道统一了,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粗浅的概括一下道家的逻辑就是天地有道,人从道中得到了作为人的本性,人要回归于道,要给人生做减法,减去人为的因素,与道同一,就能保全自己的天性与幸福。
而道教之“道”可以修炼,主张“性命双修,羽化成仙”,到了道教这边道就被彻底神格化了。在道教看来,道不仅是一种秩序,也是神明本身,有意识,有意志,可以沟通。是一种术法,比如符箓,炼丹造神;也是一种力量,能让人获得超常能力,长生不死。
人如果得道就可以掌握自然,祈祷祭祀,敬天事神,进一步服食烧炼,胎息长生,再进一步代天神行法,呼风唤雨,驱鬼降魔。道教有为的目的就是长生久视,肉体飞升,离尘世列仙班。这就是道家要达的无为。这种道必然不会出自凡人,这就需要一位能沟通的、更接近人类形态的天道及大道神格来教说。最早被认为是大道化身的人,也就是被神化的老子——太上老君。
葛洪在神仙传老子里认为一切道术都是老子亲传。他说天神所记,“众仙所从必恶之鬼,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纪中篇所记者也。老子在道教这里也不再是讲哲学的老子,而是成了能飞升的神仙教主。
南朝刘宋时期,天师道所信奉的宗教就被称为道教或老教,这下你能看出来同样是“道”走到两边,画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道教说的道更像是超自然的存在,而不是自然的规律本身,但是考虑到长期以来人们对名称的使用习惯和情感问题,广义的道家实际上也包含了道教,而广义的道教及大道教的观念也同样包含了道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之态。
不少人甚至觉得道教就是道家的升级版或者道家后来变成了道教,这其实是几个常见误区,现在咱们一一拆解。
1
误区一:道教是道家发展来的
实际上道家思想只是道教吸纳的内容之一,可这个说法连南宋的朱熹都信了,他曾在“朱子语类”中猛烈批评道教,但他攻击的内容其实大多源于民间巫术、符咒方面,完全不是道家哲学讨论的范畴,可以说他把道教的神秘部分和道家的思想部分打成一锅粥,批得很猛也带偏了不少人。
2
误区二:道家后来转变成了道教
这个误区是把两者看成时间上的演化关系混淆,以为道家是前身,道教是后身。比如明代王祎就说道教是道家经过三次变形的结果,从学派到方术到巫术到全真教,听起来好像是有点道理,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事后拼凑的说法,因为道家本身并没有走向宗教化的趋势,而道教的起源更多来自巫术和民间信仰,并不是道家思想自然延伸的产物。
3
误区三:道教是道家的一个分支
这是一种谁包含谁的错觉。比如梁启超就把道教看作老学的一个支流,可问题是道教中很多教义仪式修炼方法根本不是源于道家,而是杂糅了大量其他成分,比如阴阳五行、巫术方术、民间祭祀。所以说道教虽然吸收了道家思想,但它并不是道家的子集,而是一个融合性的宗教系统。
04
误区四——道教和道家没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道家和道教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互不相干。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的学术宗教文化并没有严格分科,哲学宗教政治常常互相渗透,所以道家思想被融入道教之中,道家经典也借用道教得到了基层普及,二者边界自然就模糊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都有先例,所以后世就有人问过,凭什么你道家就要独占道的概念?
再就是这类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到说,如果我们概括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难道就仅仅以先秦老庄的道家为标准吗?稷下道家、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又怎么办?这三者基本上都入了道教的原始股,更何况老庄二者的思想也是存在差别的,所以现在的多数学者都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互动关系,道教以道家为理论源泉,道家被道教作为信仰资源重新解读,二者在历史中相互交织是动态的。
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是道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部5000言的小册子从战国时期诞生至今,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更在道教内部被封为开宗立教的第一经。
但问题来了,同一本书为何既能讲哲学,也能讲神仙,老子到底是怎么被改编成宗教经典的?
道家经典,尤其是道德经的宗教化解读和这里的祖天师一脉关系匪浅。老子一书原本讲的是道与德的哲理,整本书强调的是无为、自然、反者道之动这类抽象思辨,是非常典型的哲学性文本。
到了道教手里老子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步就是把道变成了神,不再是无名无相的宇宙本源,而是有形象有意识的主宰神灵。第二步是老子的教主化,老子完全变成了拥有神力的存在,这些说法显然不是原始道家哲学的内容,而是后世道教的神话产物。
第三步则是对老子的宗教化注释,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东汉早期的《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也是早期道教信徒的必读经书。
这本注释书不是在解释哲学概念,而是用宗教眼光解读文本,把书中每一句‘道“都指向神、术、信仰体系,因为这本书所要面对的对象是蜀中那些不能理解得道之人深意的教民,而要教化这些普通教民,只能用浅显易懂的注解,有时甚至直接用神话和传说来解释经文。
比如老子原文没有“仙”这个概念,但想尔注却大量提到“仙”,通过将“道”仙化创造了一个超越世俗生活,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再以此教化民众。所以道教的老祖变了吗?可以说文字没变,但语境变了,内容没变,但解释变了。在道家看来它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之书,在道教看来它是修炼得道成仙升天的经书蓝本。
这种共用一本书的现象在中国思想史上非常典型,为什么道教会选中《道德经》?其实也不难理解,道德经的语言神秘,含义多义非常适合引申,而且字数精炼,只有5000字利于背诵传播。同时因为黄老道等派别打的基础,让老子在民间声望极高,是天然的教主候选人,这让道德经变成了为宗教解释量身打造的经典,只需换个注解视角就能从哲学宝典变身修仙秘籍。
从最初的分不清到现在的一步步拆解,我们已经从多个维度树立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简单来说道家属于哲学范畴,道教属于宗教范畴,一个重思想,一个重信仰;一个重顺应,一个重掌控。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理清概念,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共生的状态。
道教的发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理论支持,许多道教经典的语言体系价值观框架都直接借用了道家语言。同样的道家的影响也通过道教的传播进入更广泛的民间社会,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和墨子与其他诸子一样逐渐默默无闻。他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谁包含谁,而是一种长久的交织与互用。
从宏观来说,在不同历史阶段,道家与道教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分有合各有使命,或许这正是道的魅力,它从不只属于一种体系,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具有包容力的文化表达。但在微观研究层面,无论是以老庄玄想为主干的道家,还是以长生久视为目的的道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对其共同推崇的,作为绝对至上的”道“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独特的瑰宝。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