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我们骨子里的乡愁

20.png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曲《国家》唱出了多少人共同的家国情怀。

同是华夏人,却有百家姓。你从哪里来?近年来,民间出现了一股“救谱、集谱、寻谱、续谱”热,一本本家谱,抖落出的不仅是尘封的历史,还有家与国的含义。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与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家谱。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我们骨子里的乡愁,记录着生命的传承,标识了社会的变迁。

▲ 当涂家谱馆 资料图

近年来,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寻根人来到当涂寻根问祖,这不仅因为当涂是我国第一批建制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还和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不无关系,这就是全国县级第一家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当涂家谱馆。

成立十载,成果丰硕。2019年1月9日,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二十八次理事长办公会研究,同意设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华人家谱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任命孙君为该专项基金主任,王强为该专项基金执行主任。这两位专家,同为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当涂家谱馆创办人。

▲ 华人家谱专项基金网页 资料图

该专项基金将根据捐赠人意愿开展活动,结合多方力量,使华人家谱与大众生活紧密结合,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1众里寻“根”千百度

几年前,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曾有一篇返乡笔记火爆全网,洋洋洒洒的大几千字,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

他在文中写道,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 《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资料图

王磊光的担忧固然有现实指向,但从当涂家谱馆、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接触到的寻根人看,追寻生命传承图谱的努力不曾消逝,同宗同源的生命基因随时都会被激活唤醒。温州刘氏
温州有一支刘氏,据统计,现已达一万多人。根据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明初从太平府当涂县迁居温州。

2011年开始,他们派人来当涂寻根,连续5年从不间断。他们走遍全县各乡镇,联系过县史志办,也查询过档案局,始终没有一丝音讯。

2015年,适逢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他们找到了研究会。在研究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们祖先的踪迹——

他们祖先弟兄三人,原籍六安,随朱元璋征战来到当涂,后来老大戍边去了甘肃,后裔散迁山西、河南,老二去了福建,老三留在了当涂,后经镇江迁到了温州。

为首的老刘从当涂向温州老家人报喜,终于在古稀之年帮家族找到了根脉。▲ 工作人员对老家谱进行扫描 资料图安庆刘氏

安庆有座状元楼,其得名缘出明末怀宁籍状元刘若宰。刘氏家族分居潜山、桐城一带。

多少年来,刘氏族人根据家谱的记载在当涂寻找刘若宰墓地,因为谱上有载刘若宰墓地在当涂县北小甑中涧溪。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当涂县城东十里的甑山周围寻找,无果。一位参与找寻的刘氏族人去世后,把任务托付了他的儿子。2017年,刘氏族人开了3辆车,又住到了当涂县甑山生态园,在甑山附近漫山遍野地寻找,依然无果。在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根据家谱和县志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刘若宰的墓并不在当涂县东的甑山上,而应该在县北小甑山。后来,果然在霍里镇中涧溪找到了墓地的位置,那个地方有一座小甑山。虽然因历史变迁开发建设,墓地具体位置面目全非,但终于明确了墓的所在地点,一解刘氏家族几百年的牵挂。寻根人的努力动人心魄,自然不会孤立无援。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1997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2009年

经过长达9年时间的编撰,在海内外600多个家谱收藏单位的共同参与下,一套十卷《中国家谱总目》付梓出版。

▲ 《中国家谱总目》 资料图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谱蕴藏着大量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历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02家谱里的大发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当涂之所以被称为蒙学教材《千字文》的故乡,是因为它的作者周兴嗣就是当涂人。▲《千字文》竹简 庄芳摄

一夜编就《千字文》的故事流传千百年,但周兴嗣的后人如今在哪里?一直是研究者极力寻求答案的话题。

2016年春节期间,当涂家谱馆、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来到当涂县塘南镇凤凰行政村小周自然村,目的是开展一项田野调查,看看周氏先人与《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有无宗亲关系。

▲ 《姑孰周氏宗谱》 资料图

打开明朝万历年间编纂、1946年重新刊印的《姑孰周氏宗谱》一套三卷,一个沉睡了千百年的秘密揭开。原来,他们就是周兴嗣的后人。该谱所载周氏一族世系源流传承有序,迁徙繁衍历程清晰,尤其是关于周兴嗣及其祖辈的家世以及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记载,十分翔实。该谱尤其对《千字文》作者周兴嗣与当涂(古称姑孰)的关系交代得很清楚。周兴嗣,字思纂,祖籍陈郡项,生于江南姑孰,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曾任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史载其博学善文,为梁武帝所重,以编著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千字文》闻名于世。▲《姑孰周氏宗谱》 资料图

《姑孰周氏宗谱》记载,三十五世有大宾、大启二人,“大宾仕宋太祖文帝为尚书,迁居太平州(当涂又一古称)”,“大启仕宋世祖孝武帝为侍郎,迁居金陵江宁”。三十六世兴嗣为大宾之子。三十七世永千为兴嗣之子,“永千仕梁武帝为兵部尚书后与叔祖大启复居金陵江宁”。“至正时,始祖胜八公因避兵乱迁徙当邑,初卜居于十字圩,设帐于弥勒寺......”小周自然村现在的村址上就在十字圩,村旁还有弥勒寺。     

当地文史学者对《姑孰周氏宗谱》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谱中关于周兴嗣的记载,多与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比如,周兴嗣生于公元469年,卒于梁普通二年即公元521年,是学界基本公认的结论。谱中记载“生于南朝宋太宗明帝太始五年”与公元469年吻合。▲ 李白文化园中的太白雕像 资料图

在当涂,还有两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诗仙李白和时任县令李阳冰。

两人是否同宗?其后人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联系?当涂家谱馆、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在繁昌东岛的《李氏宗谱》发现了端倪。

由当涂万佳山、泉水湾一带迁居繁昌东岛的《李氏宗谱》记载:李白与李阳冰五代以上同宗。李阳冰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迁居陇西,次子居缙云,三子去了台州,四子留在了当涂。当涂青山周边、横山脚下、县城、采石及因“万种佳趣”而得名的“万佳山”等地,都有李阳冰第四子——李操的后裔,并迁徙繁昌、庐江及全国各地,人才辈出。

▲ 繁昌李氏宗谱 资料图

家谱记载,因李白后代伯禽之后失考,李阳冰家族在当涂将李操的次子李晕过继给李白为子,李晕承继双祧,传承李白香火。李晕生长于当涂青山,传承祖风,爱好文学,擅长书法。贞元年间,李晕与另外一位当涂文人——陈商(陈宣王五世孙),及王羲之后裔王翀霄共同筑室繁昌马仁山中,求真悟道,被后世传为佳话。

李晕十世孙李柽,字与几,宋代医学家,任职枢密院,晚年定居薛镇。李晕第十七世孙李习,字伯羽,元明时期著名文人,明太平府第一任知府。

▲当涂家谱馆藏家谱 资料图

在当涂县档案馆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展览室内,有数百种各式家谱,仅马鞍山地区较为珍贵家谱就有《映雪堂·江东孙氏宗谱》《三槐堂·山阴王氏宗谱》《青莲堂·姑孰李氏族谱》《醉吟堂·当涂郭氏宗谱》《半部堂·姑孰赵氏宗谱》《五柳堂·丹阳陶氏宗谱》等。

当涂古称姑孰,当涂所处的古丹阳湖地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认可的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也是夏、陶、吴、濮、嵇、杨等许多姓氏的起源地,当涂王、孙、谢、毛等姓氏在全国也有着较高的影响。在当涂的相关家谱中,还发现了王安石、苏东坡、郭祥正、李纲、文天祥、李鸿章等诸多名人题写的序文,相关研究专著正在结集出版中。
03故纸堆里好家风

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运用家训家规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家谱中,可以追寻文明家风的基因图谱,发现文明家风的薪火相传。

当涂县地处古丹阳湖的核心区,系古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金陵畿辅,江南富庶之地。晋南迁、宋南渡,明代移民,有许多名人家族来此定居,逐渐发扬壮大起来。

▲1832年《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资料图这里不仅有颜之推、朱熹、曾国藩的族人后裔,还有陶夏、王谢、周吴等诸多名门望族,传下了许多的好家训好家规。其中敦孝悌、守国法、训勤俭、戒欺诈、崇文学、睦乡邻、务本业等内容,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为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弘扬现代文明新风,当涂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文明办、县文联、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从全县收集了数百套家谱,从中整理出了一些优秀的家训家规,对具有较强现实教育意义的好家训好家规进行剖析解读,并整理成书出版。

翻阅多本家谱,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开卷都刊刻有《上谕十六条》。1670年康熙帝向全国新颁的《上谕十六条》,是当时社会的行为准则。时至今日,虽然有的内容已过时,但不少条文对现时也不无意义。把这十六条印在各家谱的开篇,且以龙纹图案饰边,以示庄重威严,目的是要发挥教化约束作用。

▲ 陆润庠 楷书《圣祖仁皇帝上谕十六条》资料图任何一个国度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一脉相承、不容割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时制宜。以这个观点来逐条解读《上谕十六条》,对于现在力主稳定,力倡和谐,力谋发展也许不无裨益。

除了《上谕十六条》,不少家谱还刊有家训、家规。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行”,训勤、训俭、训宽、训厚“四训”,源自姑孰吴氏至德堂《吴氏家乘·词训》

“孝父母”源自姑孰谢氏宝树堂《谢氏家谱》、姑孰吴氏让德堂《吴氏族谱》。

“戒欺诈”源自姑孰周氏爱莲堂《周氏族谱》

“禁诈伪”源自姑孰王氏三槐堂《王氏族谱》

……

▲ 三槐堂《王氏宗谱》 资料图

统观家规家训,无论是政治层面的,还是经济层面的,抑或是文化层面、道德层面,基本上都是告诫人们做一个正直的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今人细读深思,也不无裨益,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