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寻根如此之难?

20.png

 寻根是指世界各个宗族民族依据文献资料和口头传承文学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宗族、民族的根源。其实简言之,就是一次寻找答案的过程,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源头,而寻根就是反向追溯,去寻找“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的家族是从何而来”的答案。但是谈寻根易,寻根却很难!原因有很多,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下整理了寻根难得几点原因: 

一、缺乏纸质资料

 对于一个家族史料的记载主要是家谱来承载的,家谱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国史方志记载的客观,但是对于寻根者来说还是第一手的资料,但在建国后特殊时期,大多家谱被损毁殆尽或者残缺不全。对部分寻根者来说,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家族史料。而族谱,在宋元以前,普通寻常家,是不可能有的。元末明初,民间修谱才形成风气。因此,明朝之前的世次,基本上是杜撰为主。


二 、地名与行政区划变迁


 地名和行政区划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局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现在,仅仅几十年光景,中国的行政地图都变更了许多,何况中华几千年来,更朝换代。在这里,举个例子:皖北苏北的祖根地山东枣连庄,现名安丘王府庄,在明初到现在,几易其名,名字改的根本没有当初的影子。甚至很多古地名已经不存在了,行政区划也是,如东北人祖根地的登州府。明朝及清初,登州府管辖区域为一州七县,雍正十三年后,登州府管辖区域为一州九县。下面找了两张古代地图,大家作比较,就发现了问题。


三、谱匠伪造家谱导致祖根地信息错乱

 谱序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缘起、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 等内容。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在各姓家 谱之中最为常见。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于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 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然而朱 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 中。与《义门陈氏大同宗谱》相比,《周氏合修宗谱》和《刘氏宗谱》的所谓序文在最后加了一 句:“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刘)氏多矣。”此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序文中 提及的姓氏的不同和落款时间的差异了。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会在年代、官职、称谓等处显现出假 托的痕迹。

四、乱认名人为祖,提高门第导致祖根地导致祖源不明。

翻阅家谱,特别是宗族文化浓厚的南方地区,基本上一世祖都是做官迁居南方,然后开枝散叶。一族家谱这样正常,基本都是这样真实性就存疑了。但凡林林总总,可以看出喜欢高攀。


五、联宗、攀附导致祖根地导致祖源不明。

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合修家谱合建宗祠降低成本。联宗、攀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清乾隆时期,震动朝廷,最终导致乾隆颁布谱禁政策。另外联宗、攀附还产生一个后遗症就是诞生了很多超级祖宗,如某地车姓,和北魏车路头联系在一起;又北方某地车氏,认明朝御史车邦佑为本支直系。。。。。。


六、祖源地理想化。如:洪洞大槐树、宁化石壁村、南雄珠玑巷。

号称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子孙在中国的北方有3亿人,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永乐两朝共从山西组织18次移民,只有6次提到洪洞大槐树所在的平阳府。所以号称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的人,寻根应该是全山西地界。同理客家人的摇篮宁化石壁村、广府人的祖根地南雄珠玑巷皆是中转地而不是祖根地。


作为车氏历史爱好者,我曾查过这几个地方的志书,无论从历代人员变动、时间、事件,均没有记录,所以,个人认为不太可信。甚至有些族谱,在迁徙时间上,居然比大槐树事件时间还要早好些年,更甚者,该支于清朝道光年从大槐树官迁至此,简直荒谬。


七、年代久远地名争议。

如在山东人和东北人关于祖根地流传有小云南一说,但是小云南在哪里,目前一直无法给出准确的定论,基本有:1、云贵一带乌撒卫说(出自《蓬莱县志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2、云南祥云说(出自《徐霞客游记》《中国国家地理》)3、山东鳌山卫说。4、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出自《明太祖实录》)。5、山西云中之南说(出自《牟平县志》《文登市志》)。6、山西运城说。7、安徽凤阳说(山东《刘氏家谱》)等等,可能还有更多关于小云南的记载,只是小编没有发现。当然,云南省寻根爱好者,比较喜欢说小云南。再翻看部分车氏家谱,很多写着“江西”“山东”,我的愚见首先是地方位置,再考虑是地方名,当然,我并没有一概否定。


八、迁出祖学识有限关于祖根地信息有限。

古代讲究耕读传家,穷就在土里刨食,富则让孩子读书科考。但是绝大部分外迁者都是目不识丁,更没有资格接触家谱了解家史,所以迁居到新的居住地,对祖根地的了解并不系统,如传说来自张家庄、李家坡等等,到底张家庄、李家坡在哪府哪县,也说不清楚。关于家族的字辈等信息,能被也没能力写下来。


九、寻根者思路错误。

目前寻根者主要靠字辈和始迁祖信息来寻找祖根地。但是思路对于大多数寻根者来说是错的。首先字辈多是在始迁祖后在新居住地立得,多跟祖根地没有关系,将字辈作为寻根的密码,除非近百十年外迁,否则不可能成功。

迁祖信息也多不靠谱,就是信息不对称。对于寻根者来说始迁祖信息可能是详细的,但是对于祖根地家谱外迁者只有名字,没有其他的信息,名字可能对的上,但是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撑是一支。


十、在某地的居住的都是某人的后裔

一般每个支派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聚居地,但并不是在此聚居地都是此支派,也有可能是由于当时人员太少,本地不同支系同姓集中居住壮大势力的情况。


十一、老谱的信息就是对的

现在大家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越老的谱就越准确,虽然说古时候的信息流失较少而且当时修订的族谱是比较准确可信的,但是修谱者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修谱者都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很多人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揣摩上源,甚至误导后人。比如有一些家族,不知道自己的始祖是谁,只是模糊知道是靠近哪个直系的,就会像这一支系的名人靠拢。族谱上面依赖名人的现象还是有很多的。

所谓从三皇五帝时代排列下来的百代世系造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普遍认为明清时代的世系是比较准确的,宋元其以前的世系错误或作伪比较多。


十二、只有自家的族谱才是最准确的,以自己的谱为标准去否定其他谱

这种想法不一定错,但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对与自家族谱矛盾的世系,用自己的世系去否定别人的是不正确的,要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风俗,还有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史方志,认真对比考证;

有人认为否定祖先编定的族谱即是不忠不孝,但是明知道是错的却不纠正,只会一代代错下去,起码要在续修族谱时注明,如果不能随便删除祖先的错误,但至少在可能的错误之处旁边注释你的疑问和观点,给子孙做参考。

也有人盲目相信没有什么可信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谱,不辨是非,把自己本来正确的谱改错,以至于误导子孙。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