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各个民族的节日形式不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故中国道教12大重要的节日,又是中国12大传统节日。而佛教只有盂兰盆节和腊八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道教12大重要节日 元宵节(上元节)、二月二、三月三、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灶王节、夏至节、冬至节。 1、正月十五:上元节(上元天官圣诞、天师张道陵诞辰) 1)元宵节 古人称“夜”为“宵”,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宋代以前,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等,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用“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湖北孝感市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 2)元宵节的由来 (1)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勘平之日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汉明帝刘恒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每年正元十五汉文帝出宫与民同乐,他是赏花灯的创始人,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民共庆的“元宵节”。 (2)汉武帝倡导祭祀天神,“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三元神”晚于“太一神”,在道教文化根源上又脱胎于“太一神”,但两者在文化脉络上有传承的痕迹。 (3)源于佛教,东汉明帝时期,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3)上元节 又叫元宵节、元夜节、元夕节;上元节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祀天官、祈求福祉的日子。上元节是祖天师(张道陵)的圣诞,也是道教文化中的“三元神”之一。北魏时期,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南北朝时,上元节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日。 4)元宵节习俗 吃汤圆、吃元宵、闹花灯、送孩儿灯、逛花市、猜灯谜、放烟花、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祭门祭户等民俗表演。 5)元宵节禁忌 (1)不借钱,(2)米缸不见底,(3)不洗头,(4)不说脏话,(5)不打骂孩子。 2、二月二:土地公诞辰 1)土地诞辰 二月二为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龙抬头节日、中和节”;"土神"又称"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代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在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比如闽南、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在闽南、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中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信仰最广、影响最大的民俗神。 土地爷诞辰的由来 俗语“二月二,土地诞”,民间习俗拜土地公,祈求一年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唐德宗时期,李泌上书,要求废除正月晦,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向天下人表示务本之意。德宗皇帝采纳了李泌的意见,后来人们又将土地神的生日(社日)与中和节合并,日子又定在二月二日。 2)龙抬头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相传从唐朝开始,就有过龙抬头节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元代之后。“龙”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古代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百虫惊醒,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自古以来在龙抬头日人们皆会敬龙庆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习俗。 3)土地神 又叫福德正神,“土地公”和“土地爷”,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社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土地爷主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秦汉以后为民俗广泛祀奉,明代以后开始盛行。土地庙又称“福德庙”和“伯公庙”,除供奉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称其为“土地奶奶”或“土地婆”,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 4)龙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为古人信仰神话里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源自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5)习俗 二月二:民间有“作牙”,又称“牙祭”、“作祃”的习俗。很多地方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还有采龙气、剃龙头、舞龙、起龙船、放龙灯、使耕牛、围粮囤、敲龙头、吃猪头肉、吃驴打滚等。其中,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3、三月三(轩辕黄帝、真武大帝诞辰) 1)上巳(sì)节 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三月三、修禊日、春浴日、女儿节、中国情人节;为中华古老节日之一。自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主要有祓(fú)禊(xì)、曲水流觞、郊外踏青等习俗。宋代以后,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三节合而为一,后来逐渐消失,但在中国南方壮族(歌圩节)、侗族、仡佬族、白族、彝族、黎族(爱情节)、畲族(乌饭节)、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保留和延续。每逢“三月三”举行异彩纷呈的节庆活动。 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三月三为黄帝的诞辰,“三月三”这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陵寻根拜祖,祭祀轩辕黄帝诞辰。新郑黄帝拜祖祭典共有九项仪程: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 2)真武大帝 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真武荡魔大帝、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水神、为司命之神,玄武还是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为道教神仙中玉京之神,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应化道场。真武大帝的信仰,源于古代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真武大帝本为玄武星宿,因受太阳精气降圣为净乐国太子。真武大帝法力无边,能斩断一切妖邪,驱散一切魔精,庇护众生免受水火之灾。农历三月初三宫观会举行盛大的祝寿法会和祈福活动。武当山静乐宫举行“三月三庙会活动,包括法事表演、祭祀仪式等,吸引了大量信众参与信众们会在真武祖师像前转诵报恩宝诰,为父母师长祈福消灾。 3)习俗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三月三有播种、耕田、祈雨等农耕仪式。三月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还有前往祖坟、寺庙或祠堂,祭拜祖先和神明,献上香烛、鲜花、水果和食品等贡品,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平安。三月三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有戏曲演出、对歌、跳竹竿舞、斗鸡、放风筝、舞龙舞狮、篝火晚会的表演、吃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游戏等。 4、五月初五:端午节(地腊之辰、南方雷祖诞辰、地祗温元帅诞辰、雷霆邓天君诞辰) 1)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粽子节、重午节、重五节、正阳节、浴兰节、菖蒲节、天中节、五月节等20多个别称。端阳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天象崇拜,对龙图腾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而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端午节的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源自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形成于汉代,端午节的起源,自古说法不一,主要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纪念伍子胥)、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等传说。据有关资料记载,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纪念曹娥(公元23年-公元220年)、纪念介子推(?-公元前636年);还有越王勾践、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白素贞、捉鬼的钟馗等。根据众多“纪念说”,多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其实他姓“芈”,并不姓“屈”。 2)地腊之辰 五月初五为道教地腊之辰,为道教五腊之一,地祇上将温元帅圣诞、南方雷祖邓元帅圣诞、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蓬翊圣真君下降、真武下降。 端阳节这天是良辰吉日,除斋戒外,还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地腊之辰各地道观进行斋戒和法事活动。可谢罪解厄,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鬼崇。发放经筒、符袋、灵符、卷轴等赠送信众。 3)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五黄、饮雄黄酒、朱砂酒;挂菖蒲艾草榕枝、挂榴花龙船花蒜头、拴五色彩线、配香囊、贴天师符、贴午时符、躲端午、祭神拜祖;扒龙舟、荡秋千、祭龙、放纸龙、放纸鸢、浸龙舟水、洗草药水等等。 4)端午节禁忌 (1)不可以游泳,(2)已婚女人不能在娘家过夜不可以吃娘家的粽子,(3)小孩不能丢香包,(4)忌恶月,(5)不出远门,(6)严禁房事,(7)不宜搬家动工,(8)不宜上任等喜庆活动。 5、七月初七:(七夕、道德腊之辰) 1)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七夕祭、双七节等。相传为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形成了世界最早的爱情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演化现代的“中国情人节”。 2)道德腊之辰:也是魁星诞辰、七夕节等节日,为道教五腊日之一,道教五斋祭日之一。七夕这一天,五帝会在西方七炁素天相聚,考核鬼魂,查看生人祖考,以及现世子孙的善恶行为,以决定他们的罪福。七夕各地道观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包括诵经、礼忏、修斋、沐浴、祭祀先亡等活动,以求忏罪消灾、增福增寿。 3)七夕节习俗 吃巧果、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拜魁星、拜神、迎仙;男女互相赠送礼物、晒书、晒衣、穿针乞巧、贺牛生日、游七姐水、染指甲、结扎巧姑、吃巧巧饭、玩“磨喝乐”等。 4)七夕节禁忌 1、不吃鸟类,2、不举办婚,3、不适合男女同房,4、湖边游玩不能不牵手。 6、九月初九:重阳节(斗姥元君诞辰、酆都大帝诞辰) 1)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登高节、老人节、茱萸节、菊花节。“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重九”。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汉代时期逐渐盛行,魏晋时代,九月九日定为登高日期。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重阳节、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为我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2)斗姥元君 九月九日为“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圣诞,还有中坛元帅哪吒三太子、九皇大帝诞辰、酆都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众仙飞升等等。重阳节道观举行庆贺斗姆元君圣诞法会和九皇会,进行祈福仪式,祭拜祖先、敬天祈寿。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阖家安泰。 3)重阳节习俗 祭祖、祭祀海神、晒秋、登高、赏菊、放纸鸢、辞青、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佩茱萸、享宴祈寿。 4)重阳节禁忌 (1)忌说节日快乐(可以说身体健康,全家平安);(2)忌生火煮饭(客家人禁忌霜降遇重阳,有“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3)忌送菊花;(4)忌行房事;(5)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有:回家过重阳,死它婆婆娘);(6)忌穿着艳丽。 7、腊月廿三——灶王节 1)灶王节 俗称“灶君”、“灶神”,源于古人拜火习俗,中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就是火神祝融。灶王节是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小年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的日子。 中国南北各地由于风俗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同,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称。北方廿三、南方廿四、江西鄱阳湖水上人家廿五。江浙沪和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即“小年”;南京地区等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正月十六为小年。 2)灶王 民间祭灶:又叫送灶,祭灶节、灶王节;是送灶神上天的传统民俗活动。灶神为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 还有吃糖糕、油饼、吃饺子、喝豆腐汤。 3)小年夜习俗 祭灶、扫尘、剪窗花、购年货、沐浴、理发、赶乱婚、吃饺子、吃年糕、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4)小年夜禁忌 (1)祭宰杀,(2)忌捣蒜,(3)女不祭,(4)蒸过的花馍不送人(北方),(5)忌讨债和赊欠等。 8、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大帝诞辰 1)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又称“下元日”、下元、上元佳节、乃庆元宵等,为中国民间传统节之一。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2)下元水官大帝 十月十五为水官解厄,水官会降临人间,校戒罪福,济度亡魂。道观有修斋设醮,祭祀祖先的习俗;主要有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仪式。民间人们通过祭祀、烧香、摆放供品等方式,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还有赏灯、放水灯、祭炉神、祈愿神灵的习俗的活动。下元节忌杀生、戏水、晚归。 3)下元节习俗 下元时节,人们有做豆泥骨朵、 麻腐包子、 糍粑等食物。 (1)不随地泼水,(2)不穿过于华丽的衣服,(3)远行不归家,(4)不忘缅怀先人,(5)吃包子(粉条豆腐包子)。 9、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 、鬼节、中元地官大帝诞辰) 1)鬼节 又名七月半,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七月半、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在中国民俗上有三大鬼节: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俗语“三月七月鬼王旺”。七月十四民间秋尝祭祖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三大节日三俗合一。 中元节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流域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元节 中元地官大帝诞辰:为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地官大帝会赦免亡魂的罪过,因此,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或“赦罪日”。在中国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敬老爱幼的节日。在中国有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诸事不吉祥的月份。其原因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而误导大家。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七星高照。其实,七月是收获的季节,是吉祥月,孝亲月。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各地道观祭地官、供斋祭神、降魔驱邪;举行盛大法会和为亡灵超度。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 3)中元节习俗 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烧纸锭、焚香、燃炮、祭祀土地、祈丰收、跳天灯、放焰口等。 4)中元节禁忌 (1)夜游;(2)熬夜;(3)吹口哨;(4)喊名字;(5)回头看;(6)游泳(不去水的地方);(7)靠墙;(8)床头挂风铃;(9)榕树放在家门口;(10)捡路边的钱;(11)天黑不拍照;(12)不穿红色衣服;(13)不去人少的地方;(14)勿乱语;(15)披头散发睡觉;(16)拖鞋不乱放;(17)不拍肩膀;(18)忌拜门头;(19)忌半夜晾衣服;(20)偷吃祭品。 10、腊八节——王侯腊之辰(为佛教释迦如来成道日) 1)腊八节 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和祭祀农谷,庆祝当年已得收成,祈求来年民丰岁稔的传统。南北朝时期,腊日定在腊月初八。古人腊祭以农业祭祀为主,属阴,应用阴数之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象征地数;恰巧蜡祭是对八位农神的祭祀,腊八与蜡祭之八相合。因此,把腊月初八定为腊日。 2)王侯腊之辰:腊月初八为教三元五腊之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这一天是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五腊在道教的地位与“三元节”相似,是道教醮谢祭祀的重要节日之一。 3)习俗 民间有三更煮果粥祀神,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11、夏至节——灵宝天尊诞辰 1)夏至节 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间在公历6月20~22日交节,为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至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全国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中国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是广东汕头、从化、封开,广西桂平和云南墨江。 民间谚语“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夏至是盛夏的开始,夏至有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夏至阳气达到极盛,阴气最弱。中国有“冬九九”,还有“夏九九”,“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时段。 2)灵宝天尊 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真境大罗灵宝天尊,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道教至高尊神。大罗灵宝天尊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为诞辰。每逢夏至节各地道观举行燃灯祈福 、提运禳灾、斋醮法会等仪式来庆祝灵宝天尊的诞辰,通过诵经、礼拜、上香焚表,同沾法喜,祈求道教至高尊神的庇佑。 3)夏至习俗 有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为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12、冬至节——元始天尊诞辰 1)冬至节 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时间在公历12月21~22日,为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是“四时八节”之一(四时是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民间谚语“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冬至分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代表着阴阳转换、天地交替的开始,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到来,为“冬九九”的第一天,其中,三九、四九最寒冷的时段。 2)元始天尊 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主持天界之祖。因其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元始为众仙之宗,天尊者纯阳之体,元始天尊乃众阳之开端,诸天之本始也。每逢冬至节元始天尊的诞辰,全国各地的道教宫观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等活动,恭贺元始天尊圣诞;也有民众会参加法会等活动,祈求元始天尊护佑,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安康! 3)冬至习俗 中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南方地区,每年冬至吃汤圆,年糕;还有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水饺、馄饨等习俗。在西南地区,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全国各地冬至习俗也不同,主要有吃水饺、汤圆、馄饨、喝羊肉汤、酿米酒、吃糖葫芦、吃烧腊、番薯汤果、挑灯笼等等。 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太阴星君诞辰) 1、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晒秋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为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演化,主题逐渐突出贵人伦、重亲情,减少了浪漫抒情的氛围。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和幸福。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又因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南瓜节”,仫佬族称“后生节”,朝鲜族称“秋夕节”或“嘉排”等。为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2、太阴星君诞辰 俗称太阴娘娘,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等,全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主管人之生死罪福。源自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八月十五日中秋为太阴娘娘诞辰,为道教神话中的月神,在民间太阴星君被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热恋时多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中秋与道教信仰有关的信俗活动主要有拜月和祭土地神,中秋月夜月升时,各地道观皆设坛祭月、举行抄写太阴星君宝诰、祈福法会。 3、中秋节习俗 赏月、赏桂花、吃月饼、吃甜薯、吃藕盒子、吮田螺、饮桂花酒、扎灯笼、猜灯谜、舞火龙、观潮、祭月(拜月)、祭祖、烧香、供灯、燃塔。 4、中秋节禁忌 1)男不拜月,2)忌体弱者赏月,3)忌头发遮额头,4)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5)忌果饼不圆,6)新媳妇不能乱吃月饼(吃乱了月饼死公公)。 二、中国佛教四大重要节日 佛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略) 佛诞辰日又称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略)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盂兰盆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1、盂兰盆节——鬼节 (为道教王侯腊之辰) “盂兰”是梵音,意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故又名“七月半”。盂兰盆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盂兰盆经》。盂兰盆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目连救母的故事。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汉语系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主要有诵经放生、上兰盆供、悲欢离合法会、超度法会、众僧受食等。盂兰盆节期间佛寺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并通过诵经、设斋、放生等活动,超度历代宗亲。以百味五果供养佛僧,以所得福报来解救七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盂兰盆会逐渐与中国本土的鬼节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元节。 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1)俗称“腊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为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腊”本是一种重大的祭礼,称“大腊”。汉武帝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十二月为腊月,并定于腊月八日为腊祭之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腊八节成为独立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佛门就将此日定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自宋代始腊八节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主要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2)腊八节习俗 祭祀、喝腊八粥、吃腊八面、吃冰、泡制腊八蒜、晒腊八豆腐。 3)腊八节的禁忌 三、中国佛教10大重要节日 1、浴佛节-释迦牟尼佛诞辰(四月初八) 2、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初八) 3、佛吉祥日(四月十五) 4、观音菩萨成道日(六月十九) 5、盂兰盆节-中元节(七月十五) 6、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四) 7、普贤菩萨圣诞(二月廿一) 8、地藏菩萨圣诞(七月卅) 9、阿弥陀佛圣诞(冬月十七) 10、腊八节-佛成道日(腊月初八)。 四、中国道教10大重要节日 1、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初九) 2、上元节(正月十五) 3、道教节(二月十五) 4、三月三(三月初三) 5、端午节(五月初五) 6、中元节(七月十五) 7、下元节(十月十五) 8、灶王节(腊月廿三) 9、夏至日(公历6月20-22日) 10、冬至日(公历12月21-23日) 五、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1、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春节 2)清明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2、中国四大祭祖节日 1)除夕 2)清明节 3)中元节 4)重阳节 3、中国四时八节 1)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2)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4、中国十二大传统节日 1)中国12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祭灶节)、除夕。 2)中国12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二月初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情人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中国12大传统节日(道教)》传承和弘扬我国宗教文化的文章,为《中国十二大传统节日》的姊妹篇。中国传统节日主要依次有(按农历):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初二)、社日节(二月初二,又名土地神诞);上巳节(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1-2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腊月廿九或三十) 等,其中廿四节气中有清明、冬至;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中国12大传统节日》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同时又是道教重要节日,以及佛教重要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