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节日与道教的神真信仰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节日,一般要举办相应的斋醮法事,不但道士集会,而且影响到民俗活动,有大量的朝观香客,风俗相沿,形成“庙会”。 道教节日与道教的神真信仰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节日,一般要举办相应的斋醮法事,不但道士集会,而且影响到民俗活动,有大量的朝观香客,风俗相沿,形成“庙会”。 因为与民俗活动早有关系,又吸收中国传统节气时令,所以道教的节日很频繁。春秋二分、冬夏两至,即道教的八节斋。所谓“祀祠同俗”,是因为教本即产生于中国的世俗社会,民间文化及习俗,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要使宗教节日在教内外流行开来,扩大影响,使之成为教内外的聚会日,从而宣道传教,一般说来需要有两种条件:一是具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节日的背景,二是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如道教的一些祖师圣诞,都因为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演衍为盛大的道教法会,而祖师得道成仙、济世度人的故事,实际上也就是节日的背景。 至于有些道教节日,因为不具备诸如此类的条件,所以并未流行。如唐道士张万福作《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根据阴阳五行之理,对传授经戒法箓、上表奏章的良辰吉日进行推算,虽或其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这种烦琐的推算方法,即使在教内也难通行。 又如道书《赤松子章历》,罗列出天门开时、天门闭时、上章吉日、五德日、天愿日、修斋吉日、醮章吉日、七星醮日、六甲章符日及各种忌日,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不能作为节日在教内外流行开来。 曾在教内外流行的主要道教节日,大约如下: 一、三会日和三元日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三元日似乎是由三会日逐渐演变而来的。陆修静在其所著的《道门科略》中明确提到:“规定于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为一年中的三次集会,民众需各自前往所属的道观聚集。……在这几天里,天官地神都会齐聚道观,对民众的文书进行核对。道士与民众都应当保持清心寡欲,不得饮酒吃肉,也不得喧哗嬉笑。集会结束后,民众便各自返回家中。……虽然一年有三次集会,但最为重要的是十月五日的集会,这一天需携带信函至道观。”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三会日的日期与规定,也暗示了三元日与三会日之间的渊源关系。 《赤松子章历》中记载,三会日定于正月五日为上会,而中会与下会的日期则与之相同。同时,该历还明确了三元日的日期: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称这三日为“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是修斋祈福的良机。另一方面,《魏书·释老志》在描述寇谦之天师道的活动时提到,其道坛位于南郊,占地广阔,于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拜祠仪式,参与的道士及高人达一百六人。 自隋唐时期开始,三元日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要修科仪戒钞》卷八所引的《玄都大献经》所述,正月十五日是天官校戒、上元斋日;七月十五日是地官校戒、中元斋日;十月十五日是水官校戒、下元斋日。在这三天里,若能持斋修行,便会被三官记录在善簿之上。值得一提的是,上元节与民俗中的“元宵节”相对应,而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节,在民间则被称为“鬼节”,这一节日保留了古代五腊祭鬼神的传统习俗。 二、戊日 戊日在道教中被视为一个关键的忌日,素有“戊不朝真”之说。尽管其起源与演变的具体细节已难以详尽考证,但其核心算法却清晰明确:依据干支纪日法,每当遇到六戊日,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道教信徒便会遵循教规,不进行上香、诵经等宗教活动,同时,道观的殿堂大门上也会醒目地悬挂戊字牌,以此作为提醒。这六天被明确称为“明戊”。 除此之外,道教中还存在“暗戊”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些特定的日子,如四月的寅日、八月的申日等。对于这些日子,那些深谙道教规矩的信徒同样会严格遵守相关的忌讳,避免进行不恰当的宗教行为。 三、祖师诞辰 道教的重要节日繁多,其中祖师诞辰占据了显著地位。作为多神教,道教不仅崇拜各宗派共尊的三清四御等高位神祇,这些神祇体现了道教的核心信仰与教义;同时,各宗派还各自崇拜着与地方性民俗活动紧密相关的祖师神。这些祖师神的诞辰日,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演变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道教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