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河洛文化
  • 黄河西霞院风景区

    西霞院风景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反调节水库形成的风景区,位于孟津县白鹤镇西霞院和洛阳市吉利区的黄河两岸,库区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水阔山青,湖面如镜,是开展水上运动的绝佳去处,龙舟赛、水上自行车、皮划艇、仿古游舫……可以使你尽情领略洛北“西子”的温柔。这里西可上溯小浪底水库,东接汉光武帝陵和龙马负图寺等景区,使其成为洛阳北线旅游区内重要景点。基本信息中文名黄河西霞院风景区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气候类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占地面积69.46平方公里发展历史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其开发任务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

  • 会盟镇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

    会盟镇,简称“会盟”,古称“孟津”。隶属于洛阳市孟津区,位于孟津区东北部,北临黄河,南依邙山。截至2018年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 20个行政村,5.6万人[1],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5亿元[2]。荣获洛阳市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镇、洛阳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素有“河洛江南、鱼米之乡、旅游胜地、文化摇篮”的美誉。4张境内有王铎故居、狄仁杰故居、李密饮酒台、龙马负图寺等景点[2]。会盟北与吉利区相连,南距市区10公里,洛常公路、208国道、S312线在镇内交汇,连霍、二广高速依城而过,黄

  • 龙马负图寺志——河图之源

    《龙马负图寺志——河图之源》是孙顺通、王维民、杨志轩、郭校、焦学峰编纂的地方志。基本信息编纂人员孙顺通、王维民、杨志轩、郭校、焦学峰出版时间1997年05月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书名龙马负图寺志——河图之源内容简介本志记述了著名景观龙马负图寺内的碑碣以及相关研究的文章。[1]作品目录封面龙马负图寺志——河图之源《河图之源》编委会图片龙马负图寺伏羲圣殿伏羲殿伏羲圣像伏羲殿龙马塑像图河流域图一、碑碣拓片伏羲殿神龛下的横匾明建伏羲庙规模图龙马负图处——嵌于明建伏羲庙钟楼下图河故道——嵌于明建伏羲庙鼓楼下明建伏羲庙

  • 孟津区 河南省洛阳市市辖区

    孟津区,是河南省洛阳市市辖区。处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北部,东与偃师相连,西与新安接壤,滔滔黄河穿城而过,巍巍邙山屹立境内。截至2021年,下辖4个街道、10个镇、272个行政村(社区),面积838.7平方公里。孟津区荣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1]。孟津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矿产资源主要有原煤、紫砂岩、砂岩、砂、粘土。2021年全年全区生产总值553.5亿元[3]。2022年年末,孟津区常住人口48.3万人[4]。5张截至2020年,孟津区共有普通高中5所,普通初中21所,小学63所,

  • 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位于河南洛阳孟津区会盟镇雷河村,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最初为纪念伏羲在此得“河图”而建,后因佛教传入更名为“浮图寺”(佛图澄为西域高僧)。唐代曾改称兴国寺,明代嘉靖年间最终定名“负图寺”。寺院主体为三进院结构,现存伏羲殿为明代建筑,后院三皇殿为1999 年新建,中轴线两侧分布文王殿、孔圣殿等。历史上,它长期作为佛道寺院,明清时期逐渐融入伏羲祭祀功能,现为无字碑刻的河图传说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 河洛文化修自在光明

    为什么要学习河洛文化很多人对于河图洛书印象有两个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功夫其实河洛文化何至于此它是天道系统,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所以也就包含人们生存,发展,延续。是可以在生活中各方面能应用的系统。这个假期,我主要带着孩子早起,练功,体会经典与河洛文化结合。孩子给我分享的也是一,对经典有了更深的领会,并能和河洛智慧融合在一起,体会到古人利用天地自然规律融合人创造的智慧。二,河洛功夫帮助他们不断修复身体。老大一直是湿耳,经常耳朵堵塞,严重的时候只能去医院清理。通过练功,耳朵内干燥了很多。前段时间去游泳回

  •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整天听很多大师讲河洛文化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我相信大家对河洛是哪里都不是特别清楚,也可能经常听的云里雾里。我决定来做一个比较明确的描述。(河洛地区的核心区域,是洛阳所在的洛阳平原(或称伊洛平原)。洛阳平原,由洛河、伊河(洛河支流)下游冲积而成,主要包括今日洛阳市区、偃师区,也涉及孟津区、巩义、宜阳、新安等县(市)一部分。古代所称“中国”“天下之中”“中土”都指这一带)。众所周知,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核心区域文化,也是闽南文化、客家文

  • 了解河洛文化,读这些书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生动描述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地位。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不仅奠定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而且塑造华夏儿女的心灵。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辐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四)

    十是名人文化。河洛地区曾涌现过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业绩和贡献,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十一是民俗文化。河洛地区曾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游戏娱乐,都会产生表率作用,深远地影响着其他地区。同时这里也会吸取、容纳各地的风俗时尚。十二是姓氏文化。有研究者统计,在当今120个大姓中,全部或部分源于河洛文化圈(今河南省境)内的有97个,占80%以上。而97个姓中的大部分又源于河洛地区。十三是园林花卉及牡丹文化。“天下名园重洛阳。”商周时期,河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三)

    六是史官文化及史学。与河洛地区极其丰富多彩的历史相适应,这里诞生了我国的史官文化,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产生了许多史学经典著作。范文澜说:“周朝重史不重巫……儒家所传经书,其原始部分大都是两周史官旧藏的典册。”(《中国通史》)陈昌远说:“由史官记其事,所以西周史官及其史学的兴起也当在洛邑,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尚书》中的许多篇章诞生于洛阳,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二)

    严文明先生更指出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这是两个大的文明体系,它们是独立起源,在早期也基本上是自行发展的,只是到了西汉和罗马帝国时期才发生有重要意义的接触和交往。此后这两个文明体系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便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东方文明的摇篮》)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区,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区,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地区。当时这里的河洛文化,包括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一)

    20 世纪 80年代,洛阳市学界提出了“河洛文化”这个命题。李学勤先生曾指出:“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根在河洛·序》)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形成、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是“河洛地区”呢?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一般的界定是,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安阳、晋南。这种界定和朱绍侯先生的提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朱绍侯先生

  • 文房四宝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总是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涯相关联,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中华民族的文化那样同自己的书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人像中国古代的文人那样把自己

  • 传统服饰文化(值得收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袍之宽博、衫之飘逸、襦之雅致、袄之温暖、裙之翩跹、袴之便利……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服饰形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礼制,它们或以曲裾深衣的缠绕续写春秋礼乐,或以大唐襦裙的彩带舞动盛世华章,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辨等级、昭名分、彰礼仪”的时空画卷。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主要有四大形制: 衣裳制、深衣制、裙裾制、袍服制。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古老的形制。上衣下裳2.深衣制:上衣下裳相连缝合,形成

  • 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讲解词

    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孟津会盟镇雷河村。寺院的北边就是黄河、南边紧邻邙山,而寺院就坐落在以前的“图河古道上”,也就是上古传说:“龙马负图”出现的地方!龙马负图寺景区1、河图洛书传说:(孟津文旅代言)相传在伏羲氏的时候,黄河里面跃出了一匹龙马,龙马的马背上背负“河图”。而伏羲氏就依照河图画出了“先天八卦”,也就是“万经之祖”《周易》的来源。后来,到了大禹治水的时候,在洛河里面浮出了一只巨大的神龟,在神龟的背上背负着“洛书”。大禹根据对洛书的研究和阐述,就有了后来的《尚书》,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起源和源头

  • 伏羲画卦:龙马负图启文明

    一、龙马负图:文明源头的天启时刻据《周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于黄河之滨见龙马踏浪而出,其首似龙,身覆鳞甲,高八尺五寸,“赤文绿色,踏水不没”,背负黑白点阵图案(即河图)。西汉《尚书中候·握河记》详述伏羲“取法图文而画八卦”,《山海经》则称其结合星象、地理与鸟兽纹路,提炼出阴阳符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伏羲并非被动接收“神谕”,而是在震撼中保持理性观察——他将龙马图案与长期积累的自然现象记录对照,最终完成抽象转化。面对黄河跃出的龙马,伏羲没把它当祥瑞供奉,反而像科学家解剖数

  • 传统文化,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锚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新鲜事物和信息包围,每天都在追逐着时代潮流。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传统文化似乎被一些人视为过时的符号,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遗产,而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锚点。为何今天我们仍需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来先人的智慧结晶,包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还是诗词歌赋中抒发的情感和审美,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物质丰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好的补品

    现在人讲究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抽屉里囤着各种营养品,可有没有想过,打从咱记事起,就有一样“补品”陪着咱长大,比啥保健品都管用?那就是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不挑年龄、不用花钱,就藏在咱日常的吃喝拉撒、说话办事里,悄悄滋养着咱的精气神,一辈子都离不开。你回忆回忆小时候,是不是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给你讲屈原的故事,说“吃粽子是为了记着咱中国人的骨气”;是不是过年贴春联时,爸爸教你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虽然那时候可能不懂啥意思,但就觉得这字里行间透着股喜庆劲儿;是不是犯错了,爷爷会说“做人

  • 中华传统文化:正念的力量

    清净心,如同内心的明镜,不染尘埃。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当我们学会将负面的念头转化为正向的念头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加明亮,更加通透。这种清净,不仅让我们自己受益,也能影响到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正能量,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 正向的念头像是心灵的阳光,能够驱散内心的阴霾,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它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成长,变得更加坚韧不拔。

  • 河洛文化:解码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在在中华文化浩瀚的星河中,河洛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原点,以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中原腹地为圆心,辐射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光芒。从夏商都城的夯土城墙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典章制度,从《易经》的阴阳爻辞到龙门石窟的佛国造像,河洛文化为何能成为贯穿中华文明史的核心脉络?其影响力的密码,藏在历史层积的细节之中。一、文明原点:早期国家形态的诞生地距今3800年前,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里,绿松石龙形器在幽暗的火光中闪烁着神秘光泽。这处被认为是夏代都城的遗址,首次出现了“宫城—王城—郭城”的三重城市格局,青铜礼器作坊

共有3頁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尾頁
客服中心
電話
400-065-0201
- 问题咨詢
新浪微博
咨询问题,扫码咨詢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