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简体中文
    首页 >> 传统文化 >>河洛文化 >> 龙马负图寺是不是道观?
    详细内容

    龙马负图寺是不是道观?

    20.png

    龙马负图寺是祭祖场所,不是道教场所。今天就来探究这个问题:龙马负图寺到底是不是道观?1、龙马负图传说河图洛书(龙马负图、神龟贡书)是上古神话传说:相传伏羲氏时期,黄河里浮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氏依照河图画出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大禹治水的时候,洛河里浮出一只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对“洛书”进行了阐释,就是后来《尚书》中的《洪范》篇。“河图”和“洛书”为两幅方形图案,由黑点和白点组成。《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指的就是龙马负图和神龟贡书这两件事。河图洛书传说是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309071742432.jpg

    龙马负图寺·实景。摄影:往事随风。2、古老又年轻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雷河村,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坐落在图河故道上,也就是传说中的龙马负图出现的地方。龙马负图寺,古老而又年轻。说它古老,是指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算起来距今已有1600多年。说它年轻,是因为龙马负图寺历史上曾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我们现在见到的龙马负图寺,是1998年重建修复、1999年底竣工的。史料记载:西晋穆帝永和四年,由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在龙马负图处建伏羲庙,取名“浮图寺”。西晋永嘉时改名“河图寺”,南北朝梁武帝时改名“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 明嘉靖四十二年时改为“负图寺”, 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 民国后又称 “负图寺”。

    微信图片_20250223115532.jpg

    龙马负图寺·历史沿革。3、面积小,内涵大龙马负图寺占地40余亩,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楼、鼓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子三殿(三圣殿),三进为正殿三皇殿(伏羲、炎帝、黄帝,中华民族的先祖),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我们知道,洛阳著名的白马寺主体部分占地约60亩(近年来几次扩建后,总占地面积已超200亩),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和白马寺相比,龙马负图寺的平面布局形式与之相近,但面积就小多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马负图寺面积虽小,内涵却很大。何以见得?

    龙马负图寺·鸟瞰。平面布局示意。先看看这里供奉的有哪些神圣:(1)伏羲伏羲为三皇之首,缘于河图的启发,伏羲画出八卦。八卦的第一卦为三条横线的乾卦,乾为天,这就是“一画开天”的渊源。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洞悉并解释了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进而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开启了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据说伏羲诞生于天水,画卦于孟津,归葬于淮阳。因此,天水有伏羲庙,淮阳有太昊陵,孟津有龙马负图寺(伏羲庙)。(2)周文王后来,周文王姬昌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融合解读河图与洛书,作卦辞和爻辞,又创制了六十四卦,是为《易经》。后人将伏羲所画之图称为先天八卦,将文王所制之图称为后天八卦。(3)孔子再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又作《十翼》,对《易经》进行解读,即《易传》。《易经》和《易传》合称《周易》。孔子被尊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龙马负图寺·实景。摄影:往事随风。《汉书·艺文志》中说,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人称三圣,世历三古”。从《易经》系统讲,这三人可谓“三圣”。所谓“三古”,即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因此,龙马负图寺里,把伏羲、周文王、孔子这三圣殿一字并列。再看看这里的题额、楹联内容:山门正上方“龙马负图寺”名称,由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题写;右侧“伏羲庙”字样,为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所题。山门外侧楹联:人文始祖;河图之源。山门正中楹联: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而正六宇。二进院落三大殿楹联:正中伏羲殿:龙马负图蕴天机灵耀千古;羲皇画卦启人文功垂万代。东侧文王殿:知命方明趋避;祈福当孚诚信。西侧孔子殿:解易撰十翼;释经述哲理。三进院落正殿三皇殿正门楹联:读无字书忽想到羲皇以上;行负图里恍神游太极之初。三皇殿内柱体楹联:客若来游,总宜放开胸襟,常容纳些晴烟晓雨、古柏寒松,始解浔八卦象告;事即了悟,何必阻碍精神,多感知点河图洛书、阴阳剩(?)复,方通晓爻彖情言。【其中,“阴阳剩复”的“剩”字是我猜的,没有其它印证,暂时不能确定。从字形上看,像是“剩”字;从内容看,似可猜作“反”、“ 往”或“胜”。有待核实 】4、是道观又不是道观回到本文最主要的问题:龙马负图寺是不是道观?我的答案是,它既是道观,又不是单纯的道观。如果你有时间,且听我认真研究(细细闲扯):按中国传统习惯,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称为宗庙(如太庙),佛教场所一般称为寺、院、庵(如白马寺);道教场所一般称为宫、观(如上清宫、白云观)。但龙门负图寺比较特殊。它最早的历史记载,是西晋时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创建的,名“浮图寺”,当年本就是一个佛寺。(浮图,也叫浮屠、佛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佛塔)今天在龙门负图寺院内东北角还有“佛图澄住锡处”石碑(“住锡处”,特指僧人居留的地方),显示其与释家(佛教)的历史渊源。

    龙马负图寺·“佛图澄住锡处”石碑。摄影:往事随风。世事多变迁,今天的龙马负图寺,名为寺,实为庙(伏羲庙、羲皇庙),现在这里供奉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伏羲一起被供奉的,还有周文王和孔子。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和学说是中华主流文化,周文王、周公、孔子等都是儒家推崇的圣贤,被视为儒家代表人物。既然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建于龙马负图神迹处的龙马负图寺,理所当然会融合传承儒家文化与河洛文化。

    龙马负图寺·易经长廊。摄影:往事随风。我们再看看龙马负图寺里随处可见的道教文化元素:伏羲画卦被尊为中华易学的发源,山门题额者身份为易学研究专家和道教著名人士。伏羲殿高台两侧及香客跪拜的垫子上都有太极八卦图案。三皇殿大殿顶部据《易经》“观天象于天”的记述,底色天蓝,绘有六十四卦方位图,卦象黑白相间。大殿正中神像上方及两侧有“道法自然”字样。东厢房有易经殿(易经长廊),墙上大理石雕刻文字,完整展示了周易六十四卦经传全文(《易经》及《十翼》)。西厢房据说有张道陵殿,我参观时没有开放。张道陵为道教创始人,是道教五大教派之一的正一道(天师道)的第一代天师,被尊为道教祖天师。为了搞清楚龙马负图寺到底是不是道观,2024年7月3日我专程去参观了龙马负图寺,参观的过程之中,没有发现道士。参观结束之后,我专门咨询门口售票的工作人员,证实这里确实是宗教场所,举办宗教活动时,来客多是道教人士和易学研究者。

    随处可见道教文化元素。【总结】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包容性很强,处在不断的生成和发展之中。千年宗教史上,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龙马负图寺就是这种互动式影响关系的产物。所以,我说它既是道观,又不是单纯的道观,而是全面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祭礼纪念场所。儒释道融合贯穿文化史,绝不是我这实力所能考证的;数千年文明传承,也不是这篇三千字的短文所能讲清楚的。删繁就简,长话短说。字少事大,纸短情长。“一画开天地,大道贯古今。”谨向开创中华文明的先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