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 袍之宽博、衫之飘逸、襦之雅致、袄之温暖、裙之翩跹、袴之便利……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服饰形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礼制,它们或以曲裾深衣的缠绕续写春秋礼乐,或以大唐襦裙的彩带舞动盛世华章,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辨等级、昭名分、彰礼仪”的时空画卷。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主要有四大形制: 衣裳制、深衣制、裙裾制、袍服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古老的形制。 上衣下裳 袍 有夹层、内絮绵絮的长衣为“袍”,为传统服饰中最为宽大博深的款式,多为男子所穿,也可作为外袍。 案例: 龙袍——明清皇帝朝服 直裰——宋代士人常穿的宽大长袍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衫 无夹层、单层的上衣为“衫”,款式较为宽松,袖口开阔,透气飘逸。 案例: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所穿的透明薄纱“大袖衫”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唐代低阶文官官服)
襦 长度及腰的短上衣为“襦”,通常配裙穿着,成为襦裙,是汉人两截穿衣的传统体现,也是古代妇女最常见的上衣形制。 襦裙按照裙之高低分为齐胸襦裙和齐腰襦裙。 案例: 盛唐时期的齐胸襦裙堪称一绝。 汉乐府诗《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中的“上襦”。 齐胸襦裙 袄 有夹层或内絮绵絮的上衣为“袄”,长度一般及臀,用于御寒,男女皆可穿用。 案例: 《红楼梦》中贾宝玉所穿“大红猩猩毡斗篷”内配的“撒花锦袄” 明代仕女画中常见的“立领袄裙” 不同种类的袄 褂 穿于长袍服外的短外衣为“褂”,通常长度及臀或至膝,对襟或大襟,便于活动。 案例: 清代官员的黄马褂。 民国时期流行的马褂。
裳 下半身穿的服饰,类似现代裙子,但男女通用,一般长及膝盖,由多块布拼接而成,前后两片分离,用布带系于腰间。汉代后逐渐被连体裙取代,仅在贵族祭祀等场合保留传统形式。 案例: 先秦汉墓出土文物中的“朱绢绣罗襦裳”
裙 下裳的主要形制,围系于下身,男女通用,后世逐渐成为女性专属服饰。 案例: 唐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仕女所穿的“间色裙”(条纹裙) 明 “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明 葱绿地织金妆花纱蟒裙 孔子博物馆藏 袴 古代对裤子的称谓,早期为无裆或开裆的套裤(胫衣),需穿在裳、裙之内;后期发展为有裆的合裆裤。 案例: 汉代“绣绢袴”(马王堆汉墓出土,为富家女子所穿的奢华套裤) 宋代《杂剧人物图》中劳作者所穿的“合裆裤”
深衣 将上衣与下裳连缀在一起的长衣,是汉代以前的主流礼服制式。“深衣”这一名称的产生是因为它深藏不露。 案例: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直裾袍服”(直筒式深衣)
氅衣 穿于袍服之外的一种对襟大袖外套,形制如鹤氅,两侧不开衩,多用于御风寒或彰显风姿,男女均可穿着。 案例: 《红楼梦》中薛宝钗所穿“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氅衣 从庄严的礼服到便捷的常服,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演变,不仅是一部关乎保暖与审美的生活史,更是一部蕴藏着礼仪制度、社会阶层与时代风貌的文化史。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合着古人对天地的认知、对秩序的遵循和对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