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庙对传统建筑工艺传承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
提供实践应用平台
建庙工程为传统建筑工艺提供了直接的实践机会。古建寺庙施工工艺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熟,形成独特风格。在建造寺庙过程中,像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传统工艺能得到实际运用。例如,古建寺庙的结构常采用榫卯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其屋顶采用斗拱结构,能够承受较大重量。通过一次次建庙实践,这些传统工艺得以不断施展,避免因缺乏应用场景而失传。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师徒传承:建庙吸引着对传统建筑工艺感兴趣的人投身其中,形成师徒传承体系。在实际施工中,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将技艺口传心授给年轻工匠,如栖霞寺建筑营造过程中,老工匠们在屋面铺设、屋脊装饰、椽木制作等工艺环节对年轻工匠进行指导,传授铺瓦工序、走兽塑造等技艺,使传统工艺得以代代相传。
- 专业学习:一些院校和培训机构也会因建庙项目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参与建庙实践项目,系统学习传统建筑工艺知识和技能,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 融合新元素:在现代建庙过程中,传统建筑工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例如现代石雕土地公庙的设计,不仅考虑传统雕刻工艺,还融入光影效果和环境景观设计,使庙宇在白天与夜晚呈现不同氛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 技术改进:建庙过程中,为更好地展现传统建筑工艺效果,工匠们会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不改变传统工艺精髓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推动传统建筑工艺的发展。
保护传统建筑材料
建庙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古建寺庙施工通常选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等。以栖霞寺为例,其建筑使用木材做柱、梁、枋、檩条、椽等承重结构,也用于隔板墙、门窗等围护结构;石材用于牌楼、牌坊、经幢、石碑、栏杆、雕塑以及地面铺设等。建庙过程中对这些传统材料的持续需求,促使相关产业发展,保障材料供应,从而保护传统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等技艺。
增强文化认同感
建庙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寺庙建筑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见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古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建庙,人们能深入了解传统建筑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更加重视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