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间一切现象和规律的最终来源。道教认为,无论是宇宙、阴阳、万物,还是人的生命,都是由“道”所派生和影响的。 道教还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行和实践“道”,人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长生不死,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此外,道教还拥有一个庞大的神灵系统,信徒们崇拜和供奉着众多神祇,如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真武大帝等。 道教的信仰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讲究的修身养性,讲究此生。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修行十分的看中,而不愿意去对这些虚无缥缈的来生去争斗。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1、尊道贵德,“道”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尊道贵德。 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阴阳和万象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即“得”,道体现在人和万物中即是德。人和万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应尊道贵德。 2、仙道贵生,长生成仙是道教修行的目标 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 道教把生命看得极为重要,修道就是要长生不死,主张通过修炼来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以达到生命的永恒。 道教主张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进行修炼,通过各种道术修炼,与道合一,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 1.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 “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 全真道修炼主旨是以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忍耻含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 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清代顺治时全真派律师王常月编著《初真戒律》,并以百日为期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 受戒者须出家住庙一定年限,信仰虔诚,受戒后发给戒碟。对违反规定者按清规进行惩处。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独身,茹素,住在道观里。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 2.正一派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 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 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 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 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以与其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 主要节日有: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 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 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 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诞辰; 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诞辰; 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 道教的主要禁忌 1、道教认为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神圣庄严,不允许轻慢、不允许污秽的物和人进入。 亲临醮坛的道士,要遵守勿饮酒,勿食五辛等诸多禁忌。 2、“戊不朝真”的禁忌。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不能焚香、朝神、诵经,也不能鸣钟鼓、做斋醮。 宫观在“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都会悬挂“戊”牌,以告示道众。 3、“道不言寿”的禁忌。道教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教徒不相互问生辰年龄。 4、在饮食上,道教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乌鱼有孝心,所以不得食用。全真道士则是完全不食荤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