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寻根祭祖 >>寻根祭祖 >> 祭祖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要坚持做的事情
詳細內容

祭祖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要坚持做的事情

20.png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有人匆匆走过墓园,为何有人却要驻足焚香?中元夜里,灯火点点,那些飘向河心的纸船,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牵挂?除夕团圆,阖家欢聚,又为何总要在餐桌上留出空位,摆上碗筷?这些萦绕在传统节日里的仪式,都指向一个古老而深沉的命题 ——祭祖!



为什么要祭祖?


祭祖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要坚持做的事情!


《礼记》有言:“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 


早在千年前,古人便将祭祀视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始终牢记先祖教诲,刻苦攻读。功成名就后,他不仅设立范氏义庄,赡养族人,还每年郑重祭祖,在祭祀中追思先辈遗风,传承家族精神。


这种慎终追远的情怀,让家族的精神薪火得以代代相传,也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范氏子孙的血脉之中。



当我们在香案前点燃一炷香,升起的袅袅青烟里,缠绕着的是家族的记忆密码。在闽南的古厝里,每逢冬至,家族长辈便会带着儿孙清扫祠堂,擦拭族谱。老人们一边讲述着祖先渡海开垦的艰辛,一边将祭品整齐摆放。孩子们虽懵懂,却也在这庄重的仪式中,感受到家族的厚重与传承的力量。


这种仪式感,就像《论语》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所描述的那样,让我们跨越时空,与祖先对话,在心灵深处构建起与家族、与过去的紧密联系。



如今,高楼大厦取代了青砖黛瓦,电子鞭炮声掩盖了传统爆竹的脆响。有人说祭祖是封建迷信,有人觉得仪式繁琐多余。可当我们忽视祭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对家族情感的疏离,对文化根脉的割裂。就像一棵断了根的树,即便枝叶繁茂,也难以抵挡风雨的侵袭。


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界,祭祖不再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血脉间无声的对话。那些摆放在供桌上的时鲜果蔬,那些焚烧时化作灰烬的黄纸,都是游子寄往岁月深处的家书。当我们在某个晨昏点燃香烛,青烟升腾的轨迹里,倒映着的是一代代人走过的路,是家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或许无需豪言壮语,这份对先人的追思、对家族的眷恋,自会如春雨般,在无声中润泽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家的根系深扎于历史的土壤,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