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文明之二十九:中国文脉之根在哪?(上) 悬明日月 如果说制度是稳定的基础,那么文化则是发展的保障,二者刚柔并行,相得益彰,则文明盛矣。如今,文化早已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以致每个人都无法离开她简单生活了,这就是她的魔力。失去文化的世界里,充满了茫然,如同白夜行,没有了方向,即使日月依然天空高挂,生活照样按部就班,但每个人的存在都将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又是谁在黑夜里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盏文化之灯呢? 对于中国文化,我们不需要披沙拣金式的优选,找到基因文化,也就找到了自己。千百年来,人们一谈起文化多从孔子说起,一谈起哲学就会想到老子。而孔子、老子文化由何而来,没人去认真研究过。这样就把文化之根、哲学之根给抛到了一边,这叫趋末忘本、数典忘祖。而中国人却把孔子、老子文化当成中华文明的根,导致人们始终无法认清自己,看清未来。 人们也一直在说,要抛弃那些陈旧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找不到根就不能顺藤摸瓜地把那些糟粕之物清除掉,文化传承会出偏差、走弯路。什么是根文化?根文化必须是起源最早、影响最大,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和无可替代性,一直贯穿在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政治、经济、文明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撑点和重要的营养来源。这个根不在春秋,在夏。 邹衡曾经说过:“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几十年来,提到夏文化,必言考古,似乎离开了考古,夏文化就不存在,或不能被发现,甚至把夏代出土的物质称之为夏文化。这同样是一条错的路径,若不改变思路,夏文化永远会被尘封于历史的尘埃里,不能发光。 只有还原历史,才能看清历史,看清文化。经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还原、归位之后发现,夏禹文化才是中华文化这颗参天大树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的灵魂。孔子、老子只是历史的评论者,古文化的传承者,不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抽去禹文化,孔子、老子文化会变得空空荡荡,中国文化只剩下一些枯枝败叶。 数千年来,大禹文化“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人类自夏禹至今又经历了4100多年的发展,无数代文化的积淀,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此众多更有利的条件下,人们不但始终无法逾越大禹文化这座高山,而且越来越发现大禹文化是愈加的博大、深厚、神秘,有着无穷无尽的内涵和能量。在大禹文化的海洋里,人们只要随手摘取一颗,既可进入一扇玄妙之门,满足探索的欲望,滋补心灵的空间,收获智慧的种子。就让我们拨动岁月的琴弦,一起来聆听那久远的旋律。 真理是孤独的,她在寂静的黑暗中,在无声的世界里。只有孤独者才能扑捉到那一丝萤火之光,体察到万物运行的脚步。他没有随行者,只能一个人在寂静中探索,在无声里跋涉。没人知道他拼命的执著是为了什么?他却一步一步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逝者如斯,真理永存! 一个人成功的元素很多,但有一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嫉恶如仇。嫉恶如仇可以呼唤、升华出正义、勇敢、大爱、悲悯、气度、宽容、拼搏、向善、高尚。嫉恶如仇的人,必是一个泾渭分明的人,也会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样的人,若具有诗人的情怀、画家的慧眼、哲学家的大脑、政治家的智慧、思想家的辨别力、科学家的洞察力,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伟人的言行会让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变得丰富而高贵,让人生充满力量更生动,让生活乐观、自信,有诗一般的典雅、飘逸。 不幸的家庭,不幸的时代,伴随着重大的责任,大禹失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快乐,成了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消灭天灾人祸,造福人类,成了他唯一的使命。使命占满了他的内心世界,催促着他再创奇迹;使命使他冲破了有形与无形的羁绊,站在了智慧的巅峰。完成使命成了大禹人生的全部,一颗颗璀璨星辰就这样诞生了。 洛书 科学深不可测,一直在折磨着人类。在攀登科学的路上,所有的不可能都会发生,又永无尽头。但有了大禹文化,一切疑问都有了方向。 在上古时代,人们常常会为文化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让人们相信这是上天的恩赐。《博物志》载:“昔夏禹观河,见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大禹治水,河伯献出河图,旋即回到河中。”《尚书中候考河命》:“(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讫,受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以“河图”治理洪水,水患得除,而河图的内容少有记载。 《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洛阳记》曰:“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相传,大禹治水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御批通鉴辑览》的记载更为具体:“辛酉七十有八载。神龟出于洛。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156年,大禹22岁。《洛书》来自禹,有了这个坐标,夏文化的脉络就能变得清晰起来。 当一种文化能用数字表示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以生也。”目前,人们对于洛书的研究多限于二维空间,其实,它更是个多维空间模型,人们若能进入《洛书》的四维、八维空间,就可能会进入时光的隧道。 《洛书》的数1、2、3、4、5、6、7、8、9和数为45,为五行天地万物生死存亡之数。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为阴阳用于万物,可演绎千变万化的世态。洛书之形表示包容、和谐,预示万物平衡。图中的九个数各不同,但横、竖、斜之和却相同,通过阴阳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状态。洛书的运转又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总是打破平衡又回归平衡,平衡的同时又孕育着不平衡,局部不平衡而整体平衡,从而促进万事万物的形成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洛书》九宫八方,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史记•天宫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北斗。”《洛书》九星又称紫白九星,每年一星,生生不息,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生之人的风水命卦,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未来。 “《洛书》神就神在她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言天则天在其中,言地则地在其内,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如果说它是个模型,那么,大的如太阳系、宇宙星体,小的到原子、分子都在它的模型之内;如果说它是一部历法,那么,它是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停运转的依据;如果说它是一座桥梁,那么,它是解读宇宙星体于自然、国家、地区、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密码器;如果说它是一部哲学,那么,它讲是阴阳对立又统一的理论思想,万事万物皆在阴阳之中;如果说它是一条法则,那么,它讲的是一种高度的平衡和无限循环法则,自然规律离不开这个法则,社会发展不平衡或发展形不成循环,都会出现大问题;如果说它是一部书,那么,它是一部人类永远读不完研究不完的天书。总之,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神奇又神秘,简单又科学。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它,但却永远不能看透它;人们可以在各个方面运用它,但却永远无法超越它。 龟书兆洛水,天地一经纶。 飞碧布星象,落寰生云根。 黑白准造化,行藏役鬼神。 阴阳相对错,四时就因伦。 三盘百事定,九宫辟阖亹。 宇宙魔方存,往来尽推论。 然而,《洛书》的含义,不仅如此。 洪范 真理的发现,科学的诞生是个多么艰难的过程。他即要在超时空的意识领域、在远离人们认知的高度探索宇宙真理,又要把科学发现运用于人类社会之中。完成这些使命与壮举,很难想象大禹都经历了怎样的困苦。更无法知道他在那个无声的黑暗里,在那些静寂的孤独中,探知、思考、归纳、演绎、分析、重复了多久,多久。因此,大禹的许多文化故事,都在传说中成了经典。 《洪范》弥纶天地之道,精通鬼神之谋,知晓万物之情,言尽人事之理,同样是穿着神秘的外衣出场的。据《尚书》记载,《洪范》是箕子给武王讲治国道理之时,说出的天赐大禹的治国大法。 《论衡》曰:“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汉书·五行志》也有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汩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禹是夏商周公认的圣人。《洛书》与《洪范》是两个概念,一些学者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御批通鉴辑览》说,禹戊午三十三载:“受命于神宗,摄政。复九州,叙洪范九畴。”公元前2103年大禹制《洪范》,《洛书》出于公元前2156年。大禹由洛书九宫,推演出洪范九畴大法,二者相差53年。 大禹所建立的夏王朝,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广域王权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政治的大统一。大禹划定九州区域,确立五服制度,九州与九畴、五服与五行相通相合,结合洛书之义而制定治理国家的“洪范九畴”。《洪范》不仅与《洛书》对应,也与《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等篇在精神上息息相通,更与夏商周的治国理念一致。如《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蝕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成汤的这段名言,与《洪范》大法完全吻合。如此这样的证据可信手拈来,都可证明《洪范》出自大禹。 《洪范》“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等的完整世界。她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自然,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无论治国还是做事,都要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剖析的、机械的方法来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洪范强调人类社会应当同自然界相和谐,按照自然规律和秩序建立与天相应、相齐、相合的社会,制定相应的法律,遵从与天道相一致的社会行为准则,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塑造人的品格,达到天人互补,敬天保民的社会和谐。若要治理好人事,就必须先明天事。人事若治,天事必行,自然不可失常。他告诫统治者,人君欲治理天下,永保天命,就必须采用天赐神启的宝典《洪范》。 《洪范》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提出君王要“无偏无陂”“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告诫君王治国的行为要中规中矩、以身作则、克己慎行不失其德,要做到讲诚信、节用度、尊农时、薄税赋、绥靖惠民,达到与天相应理想化的行为模式和人格模式,这样就能“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貌、言、视、听、思等“五事”,以引起“休徵”,而避免“咎徵”;并遵循岁、月、日、星辰、历数的“五纪”常理,以处理政纪;君主向上请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向下统治臣民的手段是“刚克”、“柔克”、“作威”、“作福”,也就是利用“六极”作威,利用“五福”作福。《洪范》把福、禄、寿、富足、兴旺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把五福与短命、疾病、忧愁、贫穷、邪恶、懦弱相伴,构成人类善恶有报的处世观。 《洪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主体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基石,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和维系民族的伦理观、道德观。其文盖甚简约,字字珠玑,句句可验,955个字却囊括了神妙的治国之理,穷尽天地之道,鞭辟入里,而成不刊之论。它不仅流传于商室和周朝,其理实通于古今。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通过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通过了提前5年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通过了“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方面开展起来。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主要步骤。会议还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天地之力无时无处不在,力量之大是人类永远无法估量的。相比,人类却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洪范》运用天地大人身,来调节人间小天地,已达上补天地不足之化,下助帝王不及之功,治国安邦如虎添羽翼,济民利物如龙得云雨,打开了一条人类与宇宙有机链接的通道。 质五行兮,阴阳之端。 柄四时兮,从坤应天。 纪日月兮,发瑞生贤。 徒鬼神兮,合德积善。 助国安邦兮,絪緼山川。 济民利物兮,无外其间。 幸甚至哉兮,滋咏心田。 山海经 一部有益于人类的书,不只要告诉人们很多知识,更应该给人传承很多东西,历史的,文明的,社会的,人性的,文化的,美好的,等等。 不知何时起,人们象侦探一样破解着一部神书。扑朔迷离的故事,千奇百怪的事物,缠绕纠结的疑问,难以释怀的迷雾……同样的事情,像个魔轮一样在不同人的心里运转,种下了不同的千千结,她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医学、历史、社会、植物、动物、水利、矿藏、宗教、艺术等众多内容,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海外仙山、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出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学术价值不可估量。世上各类经典名著层出不穷,迄今还无有一部具如此价值的作品与其媲美。 研究神文化,只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才能打开宝库之门。《山海经》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文学的起源,社会学的开端,神话的源府,艺术的宝库。明代胡应麟说:“《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小说之最古者尔”。历朝历代从《山海经》中演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苏东坡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等皆源于《山海经》故事。《搜神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封神榜》、《红楼梦》、《平妖传》、《镜花缘》、《淮南子》、《神异经》等等中的一些内容,多脱胎于《山海经》神话。正是有了《山海经》,才使中国的文化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看那、秋风微起,胜过春光无数。 事奇语怪山海经,至赜道明倧天书。 地理历史从头启,文学神话源之出。 农科厹沋尽取详,山川宝藏宗宗注。 詭悗勼沕浩陾陾,魑魅魍魉笔笔谱。 琳琅瑰奇迷匪夷,恰得凡人謟千古。 然,侦探千万,《山海经》却只有一部。 夏小正 许多科学的探索往往是一无所获,灵感只青睐那些孤独的追随者。《竹书纪年》载: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大禹颁布的夏历(即农历),数法日月星辰,昏明之星象,日月所会辰,定月大小,成就一年之历,因合自然之道流行至今。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称之为神奇,是因为她囊括了宇宙间的一切规律。研究易经的人都知道天干地支的重要,它把每个人一生的命运,把社会之大小事都进行了安排,黄道吉日、人运、国运、年运都在夏历的四柱八字里。上古时期,人类就开始观察天象,用于民时。《世本》中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天干地支形成的开始,只是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至于把这一套符号用于沟通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它变成一个桥梁作用的是夏历。《御批通鉴辑览》中说:“丙子元岁。王即位,国号夏……以建寅月为岁首,改载曰岁。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得人证,是为人统。”夏历把正月定为建寅,奠定了农历历法,确定了《万年历》。从此,天干地支八个大字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指南。 夏时,流传下来的还有《夏小正》。《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将北斗指向东北方定为正月建寅,载明每月之星象,动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是中国关于记载农业、自然、物候、历法方面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书,是自然科学、农业科学之先驱。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等。清代毕沅在《夏小正考注》总结:“夏小正于天象、时制、人事、众物之情无不具纪,询为一代之巨宪。” 禹立夏小正,浑天甲子成。 寅平平旦旦,道正正统统。 阴世午月起,阳世子月从。 四时旺相生,月建三旬令。 日值操司权,时辰见分明。 八卦乾坤定,阴阳吉凶行。 微彰进退间,斗数夏时中。 太极 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有时候也许只要一幅图,就什么都解决了。所以,一起为我们的祖先自豪吧。 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而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故《说文解字》曰:“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太极》无所不含,囊括了至极之理,涵盖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可以大于任意数,也可以小于任意量,包含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判而分两仪,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生生不已,变化无穷。 《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可见,春秋时期,太极的概念就已经很明确,但夏商周均无记载《太极》是何人所创。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太极》图符号在古遗物上出现的最早时期是大禹时代。1991年10月8日,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在石灰务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绘制精美的彩陶,上绘阴阳鱼,专家认为是太极图的雏形,推算彩陶出现在公元前2000——2300年左右。周大明著《中华文明寻根》的第九章《大禹和太极图》以考古事实详细阐述了《太极》乃大禹所创。《洛书》九宫、《洪范》五行阴阳、《太极》三者合,整个知识体系牢不可破。因此,三者的创立不可能是割裂的,必是一人之为。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大禹由《洛书》九宫推演出《洪范》九畴,九九归一而为《太极》。 《帝王世纪》说:“诸侯叛桀,关龙逢引皇图而谏,桀杀之。”《吕氏春秋》曰:“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尚书帝命验》也有记载:“绝灭《皇图》(大禹创造的图法),坏乱历纪。”这些记载里说的图应该有《太极》图、洛书图?《山海经》图等。由此多点推断《太极》是大禹所创。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其影响深远。道士的道袍,算命先生的卦摊,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等等都是太极图,韩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皆为太极图。 大禹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部不可复制,无法逾越的经典,直接而又纯粹地显示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与神奇。然而,世上任何一个伟大创造,无不是汗水、智慧、坚持、孤独、灵感的综合体。《太极》也不例外。 阴阳馄饨体,黑白对持仪。 微几隐雾滴,大道幂天地。 动静傃运化,二分无穷倪。 宇宙九重尽,万物一太极。 禹贡 《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禹贡》与《山海经》一样,是中国最早的记载地理、山系、河流网络的著作,在世界上也是极其古老的区域地理先驱。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引用的对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著作甚多,足见其价值。 千山灭绝,百川塞壅。 禹导水功,三壤赋成。 地平河宁,四海会通。 载诞英微,五服作贡。 继天立极,六府修正。 万邦宴如,九州牧同。 连山 对中国人来说,易再熟悉不过了,但真正精通易的凤毛麟角。《连山》,亦称《连山易》,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是易的源头。 《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因之,曰《连山》。《通志》记:《连山》十卷,夏后氏《易》。《周礼》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贾疏言:“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 《连山》由夏传之商周,演化出归藏、周易,三易卦首不同,六十四卦皆同。有研究者认为,《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有八万言,不但有理论知识,还有应用,其内容十分丰富。 但凡与夏禹有关的人、事、文化,都会被疑古者横插一杠,贴上疑的标签。《洪范》《山海经》《禹贡》《夏小正》来路明确,文脉清晰,在后人的转抄保存中做了一些文字加工,甚至添加了一些文字,总能被顾颉刚东拉西扯地找出各种理由,用驴唇不对马嘴的链接给予否定。《洛书》《太极》因没有文字,《连山》在汉朝遗失,《禹王碑》无人认识,顾抓不住任何可乘之机而无可奈何。但正是有它们的存在,夏禹文化永远屹立不倒。 在这里,只是谈了一些大禹创立的文字文化、图符文化,大禹的文明思想、信仰文化、人文文化、德政文化、法治文化、创新文化、精神文化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写成大文章。正是有了夏禹文化的启示,历史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与创造。 有人说“文无第一”,但因为有大禹,这个公理显然是不成立的。大禹文化若悬明日月,世歌其美。只能仰望之,不可高攀之。 山海相连大江涌,日月往来草木春。 可叹世间多怨恨,史卷躺满悲怜人。 匪鸡争鸣弄新潮,几时彻悟圣王心。 百年孤独合音稀,闒宂邪说不识君。 万事理通六十四,四海有朋客迎门。 高歌一曲扫千秋,以待文明弥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