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传统文化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二)

    严文明先生更指出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这是两个大的文明体系,它们是独立起源,在早期也基本上是自行发展的,只是到了西汉和罗马帝国时期才发生有重要意义的接触和交往。此后这两个文明体系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便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东方文明的摇篮》)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区,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区,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地区。当时这里的河洛文化,包括

  •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一)

    20 世纪 80年代,洛阳市学界提出了“河洛文化”这个命题。李学勤先生曾指出:“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根在河洛·序》)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形成、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是“河洛地区”呢?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一般的界定是,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安阳、晋南。这种界定和朱绍侯先生的提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朱绍侯先生

  • 文房四宝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总是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涯相关联,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中华民族的文化那样同自己的书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人像中国古代的文人那样把自己

  • 传统服饰文化(值得收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袍之宽博、衫之飘逸、襦之雅致、袄之温暖、裙之翩跹、袴之便利……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服饰形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礼制,它们或以曲裾深衣的缠绕续写春秋礼乐,或以大唐襦裙的彩带舞动盛世华章,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辨等级、昭名分、彰礼仪”的时空画卷。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主要有四大形制: 衣裳制、深衣制、裙裾制、袍服制。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古老的形制。上衣下裳2.深衣制:上衣下裳相连缝合,形成

  • 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讲解词

    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孟津会盟镇雷河村。寺院的北边就是黄河、南边紧邻邙山,而寺院就坐落在以前的“图河古道上”,也就是上古传说:“龙马负图”出现的地方!龙马负图寺景区1、河图洛书传说:(孟津文旅代言)相传在伏羲氏的时候,黄河里面跃出了一匹龙马,龙马的马背上背负“河图”。而伏羲氏就依照河图画出了“先天八卦”,也就是“万经之祖”《周易》的来源。后来,到了大禹治水的时候,在洛河里面浮出了一只巨大的神龟,在神龟的背上背负着“洛书”。大禹根据对洛书的研究和阐述,就有了后来的《尚书》,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起源和源头

  • 伏羲画卦:龙马负图启文明

    一、龙马负图:文明源头的天启时刻据《周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于黄河之滨见龙马踏浪而出,其首似龙,身覆鳞甲,高八尺五寸,“赤文绿色,踏水不没”,背负黑白点阵图案(即河图)。西汉《尚书中候·握河记》详述伏羲“取法图文而画八卦”,《山海经》则称其结合星象、地理与鸟兽纹路,提炼出阴阳符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伏羲并非被动接收“神谕”,而是在震撼中保持理性观察——他将龙马图案与长期积累的自然现象记录对照,最终完成抽象转化。面对黄河跃出的龙马,伏羲没把它当祥瑞供奉,反而像科学家解剖数

  • 【实修】揭秘道家呼吸功法的秘密

    “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这里讲的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先师陈撄宁有言:“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下手处,皆不外呼吸作用。”可见呼吸乃肉体最紧要机关,操作吾人生命的权柄。先不从修炼角度高谈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况,人出生时大哭一声,外界空气趁隙出入,令毛皮孔开,口鼻努张,从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虽终日不断,但粗短而急浅,肺泡瘪瘪,一口空气在

  • 道家与道教原来是这样的!

    导读:道家是探索宇宙本源的哲学与实修体系,道教则是传承其思想的宗教形式。二者同源异流:修士隐于深山体悟天人感应,道士驻守道观教化众生。真正的修行不在宗教外壳,而在于直指大道的实证修炼——‘人与山合即为仙’。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极为密切,让很多人将其混为一谈,认为道家就是道教,道教就是道家,实则不然。道家与道教有何不同?简单来说,道家思想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与道教的起源不同】道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融合伏羲、神农等先贤的朴素哲学,至春秋

  • 生命最顶级的活法,原来是道家讲的“逍遥”!

    中国传统国学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流,人们常用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来概括其特质。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略,尤其对道家的理解存在明显偏差。道家不仅注重修身养性,其养心之功更具开拓性和灵动性,所开拓的心灵境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空灵之美。道家的心灵境界展现为游心太虚,驰情入幻的逍遥状态。从先秦至今,对这种境界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振翮冲霄、横绝沧溟,直至寥天一之高处,洗尽凡尘后以超人姿态观照人世悲欢。这种境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描述,更在于其独特的达成路径。道家心灵境界的修炼可概括为守一,抱朴,虚静,逍遥的过

  • 传统文化,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锚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新鲜事物和信息包围,每天都在追逐着时代潮流。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传统文化似乎被一些人视为过时的符号,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遗产,而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锚点。为何今天我们仍需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来先人的智慧结晶,包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还是诗词歌赋中抒发的情感和审美,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物质丰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好的补品

    现在人讲究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抽屉里囤着各种营养品,可有没有想过,打从咱记事起,就有一样“补品”陪着咱长大,比啥保健品都管用?那就是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不挑年龄、不用花钱,就藏在咱日常的吃喝拉撒、说话办事里,悄悄滋养着咱的精气神,一辈子都离不开。你回忆回忆小时候,是不是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给你讲屈原的故事,说“吃粽子是为了记着咱中国人的骨气”;是不是过年贴春联时,爸爸教你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虽然那时候可能不懂啥意思,但就觉得这字里行间透着股喜庆劲儿;是不是犯错了,爷爷会说“做人

  • 中华传统文化:正念的力量

    清净心,如同内心的明镜,不染尘埃。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当我们学会将负面的念头转化为正向的念头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加明亮,更加通透。这种清净,不仅让我们自己受益,也能影响到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正能量,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 正向的念头像是心灵的阳光,能够驱散内心的阴霾,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它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成长,变得更加坚韧不拔。

  • 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中的惊鸿

    时间掺杂着一抹厚重裹挟着历史气息似是一场修行诉说岁月未逝繁花永存的韵味每一件成品的静谧感每一项艺术的惊艳感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道不尽手艺人的情感与追求承载着匠人对传统手艺的眷恋非遗背景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一方面,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相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论对于日常

  • 解锁传统密码: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文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文化似乎时而离我们很远,时而又以各种新奇方式回到我们视野。从汉服复兴到国学热,从诗词大会到非遗手作,传统文化正在以多种形式被重新激活。但在这股热潮中,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一、走出传统文化学习的误区误区一:形式大于内涵穿上汉服、行古礼固然能带来仪式感,但若只停留于表面模仿,而未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精神内核,则难以真正传承文化精髓。误区二:全盘接受,缺乏批判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盲目崇拜古代一切观念,不顾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反

  • 河洛文化:解码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在在中华文化浩瀚的星河中,河洛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原点,以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中原腹地为圆心,辐射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光芒。从夏商都城的夯土城墙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典章制度,从《易经》的阴阳爻辞到龙门石窟的佛国造像,河洛文化为何能成为贯穿中华文明史的核心脉络?其影响力的密码,藏在历史层积的细节之中。一、文明原点:早期国家形态的诞生地距今3800年前,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里,绿松石龙形器在幽暗的火光中闪烁着神秘光泽。这处被认为是夏代都城的遗址,首次出现了“宫城—王城—郭城”的三重城市格局,青铜礼器作坊

  • 河洛文化:中式美学的哲学奠基与范式构建

    河洛文化:中式美学的哲学奠基与范式构建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深入地论证河洛文化作为中式美学思想体系之根源与核心的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中式美学的独特气质并非单一艺术风格的集合,而是植根于一套成熟的宇宙观与哲学观。河洛文化,凭借其作为中华文明摇篮与三代礼乐文明核心的地理与历史优势,为这一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哲学基石、价值原则和意象母题。论文首先溯源于“河图洛书”传说与《周易》哲学,剖析其“天人合一”宇宙观如何奠定了中式美学追求内在秩序与和谐的总纲领;继而,详尽论述了由此衍生的“中和之美”、“意境之

  • “寻龙点穴”的秘密——风水、堪舆和地理

    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能阅读到大量碎片知识的你。不需要通过盗墓故事就知道阴宅风水,因为你亲眼见过家中的祖辈土葬,坟墓通常都在朝南向阳的山坡上。在日常生活里,也听说过活人住进一个房子,要讲究阳宅风水常识,因为如果房间没有窗,不透风没光线,不出三天,你不是憋疯了就是憋病了。可你知道吗?真正合格的“风水先生”,并不是你印象中翻着白眼神神叨叨的大仙儿。而是是像探险家和博物学家一样在大地上行走,两眼像X光一样四处观察,他们要掌握许多历史和地理知识,天文和生物知识,才能为活人和死人选择合适的房子。

  • 堪舆风水:选房子要注意,这几个风水差,阴气重,难聚财!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世间万物的阴阳协调,若是某个事物的阴气过于强盛,而导致阳气严重不足,则此事物的阴阳平衡便会被打破了,那么势必会走上日渐衰落之路。而人是可以感受到能量气场的,如果一个地方的阴气太重,就会让人感到阴森,不舒服。长时间待下去,就会使人自身的阳气被渐渐消耗掉,无论是对人体的健康,还是运势都会产生很大的损伤。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哪些类型的房子阴气重,会让你钱财难聚,疾病不断,千万不要住!背阳房房屋的朝向至关重要,关乎着家宅的整个风水,由于朝南的房子在一年中,既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便于采光

  • 堪舆术:阴宅、阳宅风水简述

    引言:风水,也称堪舆、卜宅、相宅、相地 ,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种信仰和观念,是一门选择居住环境的指导理论。古人认为风水指的就是藏风得水,充盈生气的理想自然环境,因此风和水是组成风水不可或缺的因素。01流派风水之术主要分为形势和方位两派。形势研究山体的形态和走势,也称为峦体;方位派则研究方向和位置的关系,也称为理气。前者重在以山川形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在发展过程中,形势派得到了皇家的器重,连清代陵也以其为主。理气派则更流行于民间,后吸收了八卦、方位、阴阳五行生克之说,来定堪舆

  • 河洛文化(二):鹤鸣九皋:一座诗典山脉的历史回响生灵传奇

    鹤鸣九皋:一座诗典山脉的历史回响与生灵传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中这十个字穿越三千年时光,将一座豫西山脉镌刻进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九皋山——这座海拔仅930米却承载着神话、历史和诗篇的山峦,静卧于嵩县、伊川、汝阳三县交界处,如一只巨大的青鹤栖息在中原大地上。伊河如一条银练环绕山脚流淌,陆浑湖映照着它崔嵬的峰影,山势“状似飞鹤,巅高入云,山峦叠翠;断壁悬崖处,势如刀削”。当人们登顶远眺,龙门山、陆浑湖尽收眼底,春日杜鹃似火,秋日层林尽染,自然造化在此挥洒出令人屏息的画卷。图片提供:周明海(

客服中心
電話
400-065-0201
- 问题咨詢
新浪微博
咨询问题,扫码咨詢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